“功成于韧——大变革时代的中国信念”2020新浪财经云端峰会于6月8日-10日举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财办前副主任杨伟民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杨伟民表示,今年新增就业900万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主要的就业渠道,比如说新业态的就业、新基建就业、灵活就业、扶贫就业等等,都可以扩大就业。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根据两会讨论的意见,最后新增加了一句话,叫‘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光是这一句话就可以显著地带动就业”。
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曾经讲“成都此前设置了流动商贩摊位,新增就业10万”。杨伟民表示,一个城市的一项措施就带动了10万人就业。全国有297个地级以上的城市,如果都落实这一政策,可能仅这一项就可以带动几百万的就业,甚至可能就可以完成新增就业900万人这样一个目标。
“而且这一做法我觉得是符合城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体现了人民至上这样一种发展思想。同时也说明中国的结构性潜力、体制性的潜力的确是很大很大”,他说。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杨伟民:非常高兴参加新浪财经云端峰会。
两会刚刚结束,下面我就以这次会议的主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题目,讲四个观点。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特别是在全球的流行,的确对我国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冲击,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但这没有改变我国今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这个目标是怎么提出来的?我们稍微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同志改变了原来到202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提出了更加务实、更加贴近民生的目标,也就是“到2020年人民生活要达到小康水平”。
2002年党的十六大根据当时已经实现的小康生活,当然还是一个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又提出了一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是到2020年。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都坚持了这一目标没有变。同时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不断地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中国梦”的第一步。所以,尽管受到疫情冲击,这个目标也是要实现,并且是能够实现的。
首先,要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性的目标,不是地方目标;是全面的目标,是“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全面进步,不是一个单纯的GDP和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是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不能够一边宣布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贫困、扶贫标准以下。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打下了决定性的基础。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这应该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当时十六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当时大家心里的目标或者预测的目标是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现在这1万美元比当初的3000美元整整多出了7000美元,确实是了不起的。
另外,社会零售总额达到了40万亿,进出口超过30万亿,城镇化达到了60%,居民收入超过了3万元。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大家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没有什么具体定量的指标呢?其实就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指标。也就是说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那么小康社会也就全面建成了。目前“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绝大多数指标都是符合预期的,当然有个别指标难以完成,其中原因之一可能跟原来确定的指标,有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服务业占的比重等等。当然GDP的翻番目标,我一会儿再说。
第三,脱贫攻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截止到2019年年底,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没有摘帽,还有2707个贫困村,还有500多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按照前几年每年脱贫1000万人以上这样一个进度,今年只要落实好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所以脱贫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此外,全国居民人均收入今年只要增长1.75%,也就可以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稳企业、保就业就是保增长。
如果没有新冠疫情,今年应该会提出一个经济增长目标,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特别是国际大流行,使经济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形势下不设增长目标我觉得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的一种现实的选择。因为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而言,当前更重要、更紧迫的任务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条件下守住经济的基本面,守住经济大局和社会大局。就像总理所说的“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所以,中央在“六稳”工作的基础之上,今年提出的主要任务是“六保”。这里我重点说说增长和就业的关系。
经济增长和就业是相互促进的正相关的关系,这个大家都清楚。但政策的出发点可以有两种思路,第一是优先保增长,通过保增长实现保就业。二是优先保就业,通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