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活动的复苏,企业、个人的融资也开始回暖。
一季度信贷投放几乎全部投向对公领域。对比之下,不少银行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4月以来,信用卡贷款、信用贷等个人贷款产品开始逐渐恢复,5月环比增速更快。特别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迅速反弹,有的地区“甚至基本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业内普遍预期,在流动性极度宽松的背景下,5月信贷投放将高于4月份1.7万亿元的水平。而为应对疫情影响,今年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持续发力,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7万亿元虽低于3月2.85万亿元的规模,但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最高值。
不过,对公贷款投放受制于债券利率的快速下行。一位大行深圳地区人士表示:“我们5月份的信贷投放环比4月增加,但以个贷投放为主。公司投放因为大公司发债利率走低,投放不出去。”
5月份个人贷款迅速恢复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4月份以来,信用卡、信用贷等个人贷款产品开始恢复。
一位大行人士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对高风险产品仍比较谨慎。“我们行信用卡贷款5月环比4月增长,只是没有大幅新增。预计6月末可恢复到去年末的投放力度。”
另一大行的华东分行人士表示:“5月信贷表现为‘猛放’,并加大了线上贷款的投放,特别是30万以内的信用贷。30万以上的也可以做线上,即押即贷。新增主要来自个人贷款,对公投放增速一般。”
部分地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速明显。华北某大行二级分行信贷业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房贷增速明显,尤其是二手房量价齐升,增量达到了20%,房贷市场明显回暖。“分析回暖原因,除了刚需和基本面之外,主要因为前几个月受到疫情影响挤压的需求集中释放了,所以未来这种趋势是否会持续,现在还不好判断。”
另一大行华北分行人士表示,5月新增贷款全面反弹,房贷环比增长很快,“可以说基本上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4月份是释放回暖信号,5月的增速比4月更为明显。”
相比之下,消费贷则表现平稳。上述大行华北分行人士表示:“消费贷整体平稳,即使比之前有一点增长,但也被提前还款这些因素抵消掉了。目前政策还是倾向于支持实体经济,抵押类的经营贷款、小微信用贷增长明显,但消费贷款目前只是维持余额。”
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此前对媒体表示,5月信贷投放节奏变化与4月份情况如出一辙,表现为较强的“月初回落、月末冲高”特点。“近两个月以来,零售贷款已出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并呈现逐月改善迹象。从5月份的情况看,以信用卡为代表的短期消费类信贷呈现恢复性增长,住房按揭贷款恢复情况相对更好,已基本恢复至月度3000-4000亿左右的常态增长。”
从需求端看,克而瑞数据显示,5月百强房企销售10915.4亿元,环比增长21.3%,同比增长12.2%,市场成交持续复苏。此外,5月北京新建住宅网签4172套,创近10个月最高,同比上涨31%,环比上涨34%。
居民消费方面,汽车、餐饮等信用卡刷卡“大户”有所恢复。中汽协6月2日根据重点企业销量快报统计,5月汽车行业销量预计完成213.6万辆,环比增长3.2%,同比增长11.7%;今年1-5月,汽车行业累计销售预计完成789.6万辆,同比下降23.1%。根据商务部监测,截至6月1日,零售各业态限额以上企业复工率超过95%,5月下旬的重点监测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比5月中旬增长4.8%。
而在此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4月份,餐饮收入8333亿元,下降41.2%;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786亿元,同比下降38.6%。在住宿行业,2020年一季度全国住宿业平均入住率仅为18%。
对公贷款面临债券倒逼
从整体看,业内普遍预期5月信贷投放多于4月。
广发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倪军认为,1-4月份,银行信贷大幅上升,背后有政策引导的原因,也有在终端利率下行趋势下,银行抢投放因素的影响。随着这些因素的消退,预计后续信贷增速会放缓。债券融资方面,5月份,银行间流动性宽裕程度弱化,政府债券供给较多,信用债净融资额下行。
野村证券预计,央行货币和信贷宽松政策将推升5月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和M2增速继续上行。预计新增人民币贷款将从4月的1.7万亿元增至1.8万亿元,高于季节性趋势水平(2018年-2019年5月均值为1.165万亿元)。
“我们5月信贷投放环比4月增加,但以个贷投放为主,受大公司发债利率走低的影响,公司贷款投放不出去。”一位大行深圳地区人士表示。在此情况下,国有大行选择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业务,但由于单笔金额较小,投放大头集中在大企业,但目前大企业发债利率已经远低于银行融资成本,大型企业“都不提银行贷款了”。
上述大行华北分行人士表示,对公贷款表现平稳。这与区域经济、企业结构有关,“比如我们当地主要是传统制造业,不管是信贷需求还是经营,都相对稳定,在疫情期间也表现平稳,不良暂时没有抬升迹象。”
“我们的贷款投放比较难,甚至有点资产荒的感觉。”一位股份行华南分行人士表示,此前个贷受疫情影响下降较多,产品推动不是很有利,“产品还是那些产品,人还是那些人,但业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