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设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最强的自由港为目标,且是全国唯一特殊综合保税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要选择发展什么产业?又会为这些产业提供怎样的政策配套?
6月2日,在挂牌半个月后,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发布了自己的三大产业定位——国际供应链管理、国家高端制造及相关服务业和跨境综合服务业,以及这些产业相应的空间布局。
对于当天发布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下称《产业规划》),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说,这是对今后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怎样发展、发展什么以及在哪里发展的一个顶层设计。
对于发展的目标,则锁定为“努力到2035年,重点培育三大产业、打造十大中心,为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提供更多实践样本”。
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产业规划》,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要在原有的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制造、保税服务等基础性功能上,进一步拓展功能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聚焦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离岸金融、国际研发等国际业务,重点培育上述三大产业。
同时,力争到2035年,建成“十大中心”,即国际中转集拼中心、国际分拨及配送中心、国际订单及结算中心、全球销售及服务中心、跨境数字贸易中心、全球检测维修和绿色再制造中心、高端研发和制造中心、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国际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国际融资租赁交易中心。
三大产业、十大中心,会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如何布局?
5月16日挂牌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25.31平方公里,包括芦潮港区域(7.99平方公里)、小洋山岛区域(9.46平方公里)、浦东机场南部区域(7.86平方公里)等3个区域、5个区块。5月12日通过正式验收的是一期,包括原洋山保税港区陆域和洋山深水港区1~4期,面积14.27平方公里。
相关的产业空间布局,也与三个区域的紧密相关。
其中,小洋山岛区域依托洋山深水港区一到四期码头,以航运物流、港口服务、国际转口贸易、国际中转集拼等产业为重点,打造国际航运服务开放先行区;
芦潮港区域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联动周边产业区,以总部经济、大宗商品、融资租赁、离岸贸易、跨境金融、国际研发制造等为重点,打造多功能集成的跨境贸易融合发展区;
浦东机场南部区域依托浦东国际机场的区位资源和大飞机等产业基础,以航空研发制造、航空中转集拼、航空冷链物流、航空专业服务等为重点,打造民用航空创新示范区。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包括三个区域,就具备从港口到腹地纵深发展的基本条件。”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武伟表示,通过不同区域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进一步提升空、海、铁、水、陆多式联运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航运、国际研发、国际物流与周边产业区的联动发展,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如何这些产业?
按照开发建设历程,洋山特殊综保区可分为原洋山保税港区(包括芦潮港陆域6.83平方公里和洋山深水港区1-3期)、洋山深水港区4期、上海南港区块及浦东机场南部区域。
原洋山保税港区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在航运物流、汽车零配件、跨境电商、保税维修、大宗商品交易、生鲜冷链等领域已经形成产业集聚优势,是全国14家保税港区中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保税港区。
截至2019年底,原洋山保税港区注册企业1721家,地区生产总值350亿元,投资企业完成经营总收入3805亿元,航运物流服务收入1388亿元,进出口总额866.04亿元,工商税收120.7亿元。洋山深水港拥有70余条国际航线,每月国际航班达320余班。2019年,洋山深水港吞吐量达到1980.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59%。
而在浦东机场南部区域,已基本形成以大飞机研发、总装及制造、复合材料为龙头的航空制造产业链。201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7.8亿元,营业收入56.9亿元,出口8309万美元。
也因此,洋山特殊综保区要在原有的经济基底之上,探索新的功能和业务模式创新,形成新的产业发展动能。这也取决于特殊综保区内是否能够实现货物和资金的高效便捷流动,实现“一线充分放开、区内高度自由”。
海关总署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司主要负责人陈振冲此前曾解释说,洋山特殊综保区之所以“特殊”,是在全面实施综合保税区政策的基础上,取消不必要的贸易监管、许可和程序要求,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和制度。
这些特殊之处,具体包括:简化一线申报制度,突出区内经营自由,严格二线监管,改革统计方法,支持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发展,守住安全高效管住底线。
当天发布的《促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对外开放与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一线”充分放开。
除法律法规要求必须进行申报的外,“一线”对于不涉证、不涉检的货物,采用径行放行,企业可以直接提货、发货;“二线”由以往区内外企业双侧申报制度改为区外企业单侧申报制度。
除涉及国际公约、条约、协定或涉及安全准入管理的货物,确需在“一线”验核监管证件外,其余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