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所得税优惠是各国自由港都会采取的一项普遍做法。需要注意的是,海南15%的所得税税率不仅低于国内25%的水平,而且还要低于新加坡、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等多数自由港,这在全球自由港中也是很有竞争力的一个...
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方案》),这不但是海南自贸港的顶层设计,也描绘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蓝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在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逆风与回头浪之际,中国公布了这份开放力度空前的方案,开放范围之大、幅度之广、标准之高前所未有,与全球最先进的自由港相比也毫不逊色,这宣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也提振了全球化的信心。
他认为,海南自贸港将加速产业链在亚太地区的集聚;区别于新加坡与香港,海南在产业上做了差异化定位,其与前者互补大于竞争,因而海南自贸港不会冲击新加坡、香港的地位,反而为后者提供了更多机遇。
海南将按照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的原则建立新的税收制度。魏建国指出,“零关税”将极大地促进海南制造业的发展,而岛内免税购买进境商品,提高离岛免税购物额度至10万元,将刺激岛内旅游消费业的爆发,海南有望在5-10年内或成全球最佳“购物天堂”。
海南还公布了极具全球竞争力的税率优惠安排: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个税按3%-15%三档超额累进税率征收。魏建国认为,横向比较,海南的优惠税率已低于全球多数自由港水平,这将带来大量产业与人才的集聚,并有望成为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地。
对标最高水平
《21世纪》:当前背景下,海南自贸港公布了一份开放力度空前的方案,这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魏建国:此次海南自贸港方案大幅超出预期,最大的亮点有两个,其一是公布的时间与背景,其二是开放范围之大、幅度之广、标准之高前所未有。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全球贸易投资极度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断裂,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市场信心萎靡不振。更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正遭遇更大的逆风与回头浪,不少国家推动产业链本地化回迁,贸易投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横行。在此背景下,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此时中国公布了这样一份方案,不仅宣示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也为全球化打下一针“强心剂”,这是一场“及时雨”,大幅提振了全球跨国公司的信心,为陷入寒冬的全球经济带来了一片绿色与生机。
在开放水平上,《方案》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人员、资金乃至数据的跨境流动,税收制度以及法律制度等诸多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而且与全球先进的自由港横向比较,海南的方案毫不逊色。
《21世纪》:和其他自由港相比,海南自贸港有哪些特色?
魏建国:首先,海南全岛建设自贸港,在3.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建设自贸港是前所未有的,这远远超过全球其他自由港,如此巨大的体量可以在更多产业上开展尝试,其辐射力、联动性也是其他自由港难以比拟的。
其次,海南自贸港有一个巨大的内地腹地支持,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疫情过后,中国将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靠内地、面向亚太的海南可能会成为国内外产业链循环的衔接,犹如自行车上的加速器,加快这一地方的开放将推动国内外两个产业链体系的循环提速。
其三,在建设海南自贸港的节奏上,中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能够快速调动人力、物力、政策等各种资源,汇聚各种生产要素,调动各方积极性,快速推进自贸港的建设。这也正是海南自贸港区的竞争力所在。
《21世纪》:如何看海南自贸港在全球自由港竞争中扮演的角色?
魏建国:海南自贸港是对标国际最高水平建设的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其建设会借鉴自由港的先进经验,但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并不会对新加坡、香港造成冲击,影响其地位,尤其是在当前,它们是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关系,适当的竞争也有利于整个区域开放程度的提升。
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服务链正在“东移”,这是大势所趋,亚太地区是未来产业集聚的重心。海南、新加坡、香港都是这一区域的重要节点,RCEP、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等区域合作也非常紧密,海南的开放将提升整个区域的吸引力,集聚更多高端产业与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区域,它们并非同质化的竞争,海南做了产业的差异化定位,聚焦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而香港、新加坡侧重于金融、航运等领域,彼此互补性大于竞争性。比如,海南的发展将为香港的金融、法律、贸易、投资、时尚设计等行业提供更多市场机会。
从全球看,近年来自由港发展速度并不快,既有的鹿特丹、迪拜、新加坡、香港等都面临着缺少新动力的瓶颈,而海南自贸港将为全球自由港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
“零关税”带动制造业与消费
《21世纪》:海南自贸港将实行以“零关税”为基本特征的制度安排,并且对实施“零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