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吹风会:两项货币政策创新工具不是QE
[这些政策无论从性质上和规模上都谈不上量化宽松。和国际上其他一些发达经济体比较,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空间还是有的,仍处于常态化货币信贷政策的范畴里。]
[这部分中小银行大约有3.7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按延期本金的1%提供激励,测算下来可能需要提供的激励上限是400亿元。]
“特殊的时期应对特殊的困难,需要货币信贷政策更加注重精准性和直达性。我们在政策的设计上,政策的取向和要达成的目标是非常清楚的,同时,内含有政策激励的安排。”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2日央行吹风会上这样说。
1日,央行联合多个部门再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以及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同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持续增强服务中小微企业政策的针对性和含金量。
两个新设的货币政策创新工具是否为量化宽松(QE)?新设有哪些考虑?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还有哪些可能性?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系列金融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日,央行就金融保市场主体召开吹风会,潘功胜、央行办公厅主任周学东、央行市场司司长邹澜、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出席并详细阐述了为缓解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经营的影响,央行如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让资金直达实体经济。
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创新工具并非QE
1日,央行连发六文介绍其创新的直达实体经济、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中,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是“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按季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引起市场对QE的联想。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创新工具与现有降息降准怎么配合?是否QE?
潘功胜:两项新的政策工具和现有的货币政策工具、降息降准并不矛盾。比如,第一项政策工具我们叫延期还本付息。原来出台的政策是6月30日到期,因为疫情影响,6月30日到期还不能解决问题,所以现在12月31日之前到期的贷款,可以延期到明年3月31日,这是一种在特别时期的特别监管政策安排。
第二项政策工具和我们以往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有差别,融合了一些要素,直接向中小金融机构购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也是一种短期政策安排。我们可能只买4000亿元,40%对应的贷款总量是1万亿元。这些政策无论从性质上和规模上都谈不上量化宽松。和国际上其他一些发达经济体比较,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空间还是有的,仍然处于常态化的货币信贷政策的范畴里。
疫情对经济社会影响强度超预期
1日,央行联合多部门印发《延期还本付息通知》和《信用贷款支持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申请,给予一定期限的延期还本付息安排,最长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以促进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两项政策的背景和主要考虑是什么?
潘功胜:疫情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强度超乎大多数人预期,市场主体恢复生产、稳定经济增长可能比原来预计的时间要长得多,也困难得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来稳企业、保就业、稳定经济增长。
2月底,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已出台了中小微企业临时性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当时大家预期6月底差不多时间也够了,但情况超预期。所以进一步完善了这项政策,创新创立了一个工具支持延期还本付息。此次政策与2月出台的政策相比有几点完善:一是期限更长;二是力度更大,要求对普惠小微贷款“应延尽延”;三是明确稳就业的要求,享受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的企业要承诺稳就业,企业要提供承诺书。
此外,从6月1日到年底是有激励性政策安排的,人民银行设立特定目的工具(SPV)开展利率互换操作,给延期还本付息的银行,按照其延期本金的1%提供奖励。中小银行之外的其他大型银行也必须同样做这个事。由国有金融资本管理部门对它们的考核中给予适当的安排。
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政策主要考虑是引导和鼓励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提高信用贷款投放的比重,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做这件事情,央行设立SPV,给商业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
邹澜:过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一些企业和地方反映,一些小微企业由于相对弱势,和银行提出延期要求时,因为各种各样原因政策落地可能有一些障碍,这次政策明确提出“应延尽延”。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贷款关系比较复杂,最典型的是一些贷款是有抵押担保的,而这个抵押担保主动权不在银行,是企业作为贷款申请人去联系的担保,或去办理的抵押。“应延尽延”的基本要求也明确,企业提出申请后要保持有效担保或提供替代性的安排。从政策目标来说,企业还要承诺保持就业的基本稳定。只要做到这个,银行就应该予以办理。
放贷损失由银行承担符合市场化原则
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