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据计算,今年新增政府债务规模将达到8.5万亿元(一般预算赤字规模约3.76万亿元,地方专项债规模3.75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这意味着,今年我国财政收支压力较大,政府债券发行任务较重。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货币政策的配合。
但是,整体来看,目前我国财政政策的空间仍然巨大,政府债务压力并不大,可以通过调整支出结构以及赤字债务化,化解财政收支和债券发行的压力。近期有观点认为,需要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来缓解财政压力。但我认为,当前不需要财政赤字货币化。
财政政策空间巨大,政府负债水平可适度上升
一方面,目前我国财政实力较为雄厚,财政政策空间仍然巨大。
首先,通过改革粗放式的财政支出方式,压缩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可以节约大量可用财政资金。
从年度财政收入规模来看,2019年我国财政收入超过19万亿元,此外还有大量国有企业利润分红上缴中央财政。以前我们专门做过一项研究,从两个角度粗略计算了每年全国公共财政的支出金额,发现可以压缩的金额是巨大的。从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相匹配的角度,年度可以节省的财政支出在2.5万亿元以上;压缩各项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和一些不透明的其他类型支出,年度可压缩的财政支出空间更是高达5.5万亿元。这两项合计,可以节省的财政资金就有8万亿元。就像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
其次,考虑到非税收性质的其他财政收入来源,我国财政收支压力可能并不大。
我国财政资金来源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近几年出现的财政收支压力主要是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放缓。综合考虑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财政收支压力并不大。
除了一般性财政收入以外,我国还有大量政府性基金收入。2019年我国政府性基金收入8.45万亿元,同比增长12%。在土地、矿山、森林等各类要素资源国有的情况下,通过盘活存量资源提升使用效率,有大量土地出让金和其他基金类收入可供财政使用,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
国企上缴利润分红也能够补充大量财政可用资金。我国国有企业体量普遍比较大,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时候,可以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以补充财政可用资金。
另外,通过推进国有资产市场化改革,可释放大量资本。最近国家发改委表示,我国总资产已经超过1300万亿元,其中还不包括大量土地、矿石、森林等原生态国有资源。如此大规模的国有资产及权益,一方面每年可以带来大量的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另一方面,通过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吸收社会资本入股,实现股权多元化,可以增加大量财政可用资金。
另一方面,虽然当前我国存在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的问题,但整体政府债务压力并不大,政府负债水平可以适度上升。
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为40.5%,负债水平不高,离60%的国际红线还很远,我国政府整体负债压力不大。其中,中央政府杠杆率为17.2%,处于较低水平;地方政府杠杆率为23.3%,也不算高。我国可以通过发行国债、专项债、特别国债等方式,适度提升整体政府债务水平,特别是适度提升中央政府杠杆率,以此化解财政赤字和收支压力。
在整体债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向市场发行国债的空间仍大,可以支持财政赤字率适度提升。国债发行向市场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开放,不能允许央行直接购买,不能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发行国债。国债发行不但可以为财政赤字创造空间,而且,做大国债市场规模对于提升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也有益处。
除了普通国债以外,今年还将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发行特别国债需要金融机构承购,如果短期内特别国债发行额度太大,将吸收货币政策降准和定向降准释放的银行可用资金,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形成挤出效应。因此,这需要提前做好评估,配合货币政策偏松调节,避免对银行和市场流动性带来冲击。
赤字债务化VS赤字货币化
当前,我国政府整体负债压力不大,我国财政赤字债务化仍有很大空间,因此,完全没有必要采取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做法。
今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将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带来财政赤字压力。就如何寻找资金来弥补这部分赤字,形成财政赤字货币化和财政赤字债务化的不同观点,引起了争论。财政赤字货币化和财政赤字债务化的差异非常大,顾名思义,二者的差异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货币化就是发钱,债务化就是发债。
财政赤字货币化,就是靠发行货币来筹集赤字所需资金。货币化将增发基础货币,在需求充足和乘数效应显著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将成倍增长并带来泡沫风险。
如果依靠央行发行货币弥补财政赤字,这一过程就是印钱。最直接的做法是央行直接印钱给财政部,这是不合法的。隐晦一点的做法是政府发行债券,央行购买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