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来国内外粮价大涨。为了优先保证国内粮食供应安全,多国陆续出台限制粮食出口政策,引发市场恐慌。3月以来国外粮食价格出现明显上涨,其中稻谷价格累计涨幅达到33.5%,而小麦短期涨幅也达到16.5%。除了国际粮价上涨以外,我国粮食价格也出现明显上升。其中玉米及大豆价格分别累计上涨8.2%和10.3%,4月至今稻谷价格也已经累计上涨超过10%。
国内自给自足,与国际联动不强。近期国内粮食上涨主因是受到国际粮价上涨的带动,同时疫情期间部分地区出现囤粮现象导致需求大增。但其实国内主要粮食中大米、小麦和玉米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具体来说,我国口粮消费中大米和小麦合计占比超70%,而玉米和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原料。我国小麦和大米的供给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2019年小麦和大米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分别仅为3%和不到2%。我国玉米存在一定产出缺口,但是对外依赖度并不高,而大豆供给一直长期依赖进口,进口占比稳定在80%-90%的高区间。国内小麦、大米和玉米价格与国际价格联动性不强。从历史数据来看,稻谷和小麦的国内外价格走势迥异,国际粮价主要与全球产量和库存相关,国内口粮价格主要与国家储粮收购政策相关。玉米的国内外现货价格走势方向总体相同,但具体走势差异较大。相比之下,国内大豆价格紧跟国际市场变化。所以,尽管国际供应链由于疫情出现紧张,但我国未来除大豆外的粮价走势更多地取决于国内的情况。
供给端:虫灾影响小,余粮储备足。蝗虫及草地贪夜蛾等虫灾是今年我国粮食供给的潜在威胁,但预计对今年粮食产量的影响相对有限。2019年1月我国境内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入侵,而今年的贪夜蛾虫源基数大,北迁时间提前,预计发展形势相比于去年更加严峻。但当前我国防控体系较为完善,化学农药仍旧有效,预计造成大面积虫灾的可能性不高。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温度、湿度基本不适合沙漠蝗的繁殖,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低。同时,蝗虫穿越喜马拉雅入境概率不大。目前我国已做了充足监测及防控准备,预计今年沙漠蝗虫对我国粮食生产不会形成严重威胁。此外,从库存来看,除大豆外的余粮储备比较充足。2019年小麦库消比(库存/消费)达到91.1%,大米库消比超过85%,玉米库存也能够满足半年的消费规模。仅大豆库消比为7.8%,并且国内消费主要依赖进口,预计未来供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总体来说,今年国内粮食供给端比较稳定。
警惕放水带来普涨。但粮食供给稳定不代表不会出现价格大幅上涨。粮食种植需要周期,当期价格上升、需求提升难以带来供给的马上增加。因此,历史上每次出现货币增速大幅上涨往往都会引发粮价随后上涨。例如次贷危机后美国M2增速迅速攀升,随后2010年下半年国际小麦、大米及玉米等主粮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上升。本轮美国放水力度空前,4月M2同比已经飙升至18.0%,预计未来也将带动国际粮价大幅上升。尽管我国国内粮食价格与国际联动性不强,但是今年为了应对疫情冲击、稳定经济增长,我国的信贷扩张速度也明显加快,4月M2同比增速继续上升至11.1%。历史上我国广义货币增速大幅上升以后也往往会出现粮价上涨。如果未来M2增速持续回升,我国也可能出现因为货币增速大幅上升而引发粮食价格上涨。同时,粮食价格上升期间,大部分食品价格也会出现上涨,并且上升幅度均大于粮价,而非食品价格往往也会出现温和上涨。因为货币高增带来的粮价上涨在未来更有可能呈现的是一种商品价格的普涨,从而造成较大的通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