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5月28日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按照惯例,《政府工作报告》经过审议后会进行修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修改了哪些内容?
在5月29日国新办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介绍,由于今年报告篇幅较往年压缩近一半,代表提出增加内容的建议相对多一些,我们大多予以采纳,共补充修改89处,其中90%以上是补充内容的修改。
“与往年相比,补充内容的意见居多,这是今年的一个特点。修改意见主要集中在民生保障、疫情防控、宏观政策、投资消费、生态环保、农业生产、科技创新等方面。其中三分之二的补充修改意见直接与民生和就业相关,这是今年报告修改的另一大特点。”孙国君说。
有行政管理专家告诉记者,“《政府工作报告》的补充并不仅仅是增加一句表述这么简单,这些任务将被逐项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参与部门,按时保质完成。”
5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45个方面51项重点任务逐一分解到国务院有关部门。会议指出,抓紧做好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的规模性政策实施,该拨的钱尽快下拨、该发的债加快发行、该出的配套措施抓紧出台。
那么,《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哪些典型性修改,修改背后有何深意?
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孙国君介绍,报告第八部分,也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部分,修改了31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2019年全国企业数量净增加384万户,日均超过1万户。目前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2亿户。“今年能不能在困难形势下稳住就业、保住民生,关键也要看这1.2亿市场主体能不能稳住。”孙国君说。
“放管服”改革对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至关重要,《政府工作报告》补充了“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28日在记者会上说:“回想改革开放之初,大批知青返城,就一个‘大碗茶’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两周前,我看到报道,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中国的市场也在不断开拓和升级。”
事实上,2017年10月1日施行的《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就已规定,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场所和时间,销售农副产品、日常生活用品,或者个人利用自己的技能从事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不属于无证无照的经营活动范围。
“但现实当中,有的城市仍不允许流动摊贩经营,核心问题就是我们基层的城市管理手段跟不上,也缺乏必要的柔性,导致为了管理方便而‘一刀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詹承豫说。
詹承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是一种有效的公共服务,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可以更进一步,不仅设置合理场所,提供水电、垃圾清运等服务,还可以主动提供更多服务,如通过热线电话、APP等提供开票服务。”
“有关部门的监管手段应该多元化,不能一刀切。特别是由于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的发展,我们在监管上有科技的支撑,从而有了更多手段。”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5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公平竞争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广疫情防控中主动服务企业的好做法,取消非防控需要的管制措施。
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政府工作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部分的修改,涵盖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医疗服务、基本民生保障、教育、社会治理、扩大内需、科技、脱贫和农业、就业等多个方面。
其中关于推动就业和保持市场主体活力的内容还有多处。
孙国君介绍,《政府工作报告》补充了“发展职业教育”,增加了“扩大基层服务项目招聘”“加强面向市场的技能培训,鼓励以工代训,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等表述。
在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的基础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扩招200万。高职扩招不仅是稳就业的重要举措,对提升劳动力素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也有重要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德兆认为,要精准施策,稳定企业就业,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获得感,加大适岗培训补贴力度,提升劳动者技能,推动劳动者增收。
胡德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把人才用产品来打个比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前靠学校,多是提供‘标准化’的人才,现在开始向企业‘定制化’的人才转型,未来的趋势是向校企合作‘联合开发’的人才培育模式转型。”
孙国君还说,“我们在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这一段里,就吸收了5条意见。比如,有代表提出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要鼓励银行敢贷、愿贷、能贷。”
“整体上来说,融资难、融资贵还是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大家都希望把融资这块的表述尽可能地再明晰一些。”孙国君说。
胡德兆认为,要想方设法让中小企业活下去。加大对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增加多种灵活的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