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内陆地区开放是形成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而交通基础设施则是内陆开放的先决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长期关注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中,其多份提案内容均与这一话题有关。2020年两会期间,王济光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就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地区的通道建设问题展开探讨。
提升西部新通道能力和功能
《21世纪》:西部的开放首先应该是通道的开放,在西部大开发第三个“10年”起步的阶段上,如何在西部的通道,尤其是陆海通道上更有力的开展建设?
王济光:高质量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也是2020年两会期间我的一份重要提案内容。
可以看到的是,2019年8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出台后,目前已经取得多方面的成果,但在国家协调、地方协作、国际合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交通运输瓶颈明显、物流成本偏高、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有效产业支撑不够、通关便利化水平有待提升。
为此,我建议从多个方面联动解决。
第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通道能力和枢纽功能。适时把渝贵高铁、涪陵至柳州铁路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并尽快启动前期工作;加大对西部地区重要的通道节点城市给予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项目投资支持,尤其是要将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纳入到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要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优先立项、优先审批、优先建设。
第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加大投融资和铁路运价支持力度。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支持力度。可以考虑由中国投资公司、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共同出资,组建陆海新通道(国际)投资母基金,加大对通道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支持。恳请国铁集团牵头,尽快出台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量价捆绑政策,放宽政策覆盖的站点、线路和货物品类限制;研究在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及沿线省份重要物流节点设立集装箱还箱点。
第三是提升开放能级,扩大通道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在这一方面,我建议加强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方面的顶层设计,通过多双边磋商机制建立与东盟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机制,支持内陆地区参与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等南向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同时,也应该进一步发挥重庆在通道建设中的牵头作用,探索相关共建省区在重庆联合办公,并推动多式联运法立法研究,健全多式联运标准体系。
带动其他国家参与国际贸易通道建设
《21世纪》:中欧班列是构建西部陆海通道的重要一环,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发展的助推器。在此次疫情中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从你观察的角度出发,中欧班列要进一步发展,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王济光:尽管中欧班列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依然存在线路状况不佳、运行缺乏国际运输操作机制、通道沿线缺乏国际性陆路口岸,以及电子监管与综合服务体系缺位等难题。
举例而言,通道沿线国家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口岸信息化差异极大,各国口岸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代理信息传递不畅,集装箱信息跟踪系统没有建立起来,货主难以及时查证货物抵达情况及边境口岸位置。
运输价格是决定运输线路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虽然中欧班列的相关配套机制正在加强创新,但运价竞争力仍然偏弱,影响着外贸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这种状况需要尽快改善,才能推动亚欧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口岸工作效率是影响国际物流通道效率的重要因素。据统计,中欧班列货物在沿线国家口岸的平均滞留时间占全程运输时间的30%,在口岸滞留时间中,由于单证、海关查验等原因占60%,运力衔接等其他原因占40%。
正是由于上述诸多问题的存在和积累,以及中欧贸易逆差的总体背景,即使中欧班列已经常态化运行,但集装箱空返现象依然突出,既加剧了集装箱空箱箱源的调运难题,也浪费了中欧班列大通道所建立的铁路、口岸及通关资源。
《21世纪》:基于上述判断,在进一步推进中欧班列发展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王济光:对此,我的建议是按照东、西、南向的线路特点,国际贸易的重点产品特点和国际关系类型,开展各有针对性的互联互通项目,发挥资金、物流、管理等优势,积极参与国际通道建设,并从地区层面带动其他国家共同参与建设国际贸易通道。在国家层面上加强与通道沿线国家的多双边磋商,在增进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一批串联通道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建设项目。加强海关国际合作,打通我国与各个线向通道沿线国家之间的交通物流设施梗阻。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衔接,努力争取形成更多创新合作开放平台。
在西向中欧班列、南向陆海新通道常态化运行的基础上,与沿线国家合作,布局谋划立体化、全配套的通道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推动中国通往国际市场的通道网络体系建设协调机制,近期尤其是要加快次区域合作中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合作机制方面,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