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努力并付出牺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当前,疫情尚未结束,发展任务异常艰巨。要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我国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来的制度优势令人关注,由于具有制度优势,因此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在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在这些方面补短板,加强公共卫生治理,也是我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为完善和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体系,今明两年人大常委会计划制定修改法律17部,适时修改法律13部。重点包括生物安全法草案、野生动物保护法草案、动物防疫法、国境卫生检疫法,认真评估并有针对性修改完善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
发展是硬道理,治理是软实力
一个国家需要具备多种能力,这些能力可以从国家与社会两个维度得到理解和说明。通常说,发展是硬道理,治理是软实力。首先,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发展能力,体现为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政府的职责在于提升发展水平,协调均衡发展。另外,一个国家也必须具备治理能力,表现为制度化、法治化、协调性、可持续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国家治理能力主要体现为政府和公共权力机构等对一切相对行为予以规制和管控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治理就是对行为者的行为(包括管理行为、企业行为、社会行为、个人行为)的约束和限制。一个治理良好的国家,应该追求制动协调的状态,能够在法治的框架下合理地约束各种行为,实现有序发展。
中国的制度优势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全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等等。
我国这一系列制度是在近百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面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一系列的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中国,无论在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追求经济发展,实施全国性的战略计划(如西部开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建设重大国家工程(如三峡工程),组办重大的国际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开展全国性的重大工作(如新农村建设、扫黑除恶),实施全国性的组织机制(如脱贫攻坚或抗疫救灾工作中的对口支援、全国干部的统一调配、公务员下乡驻村)等方面,都凸显了治理优势。
归纳起来,这些优势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二,协调性:中央和地方政权机关具有较大协调能力;第三,连续性: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有利于保持政策一致和持续;第四,高效性:各级政府集中统一管理,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都具有高效特点。
疫情“大考”下中国优势的展现
一个国家的制度安排不仅要经得起常态生活的考验,也要受得住危机事件的挑战。日常的治理效能是检验国家制度的标尺,非常的危机时刻更是检测国家制度的“试纸”。国家生活平时的管理只是反映日常状态,但在非常时期,尤其是面临突发事件、疫情危机,预料之外的事情可能才是真正检验一个国家、地区、城市治理状况的最好时机。一个好的治理体系,不仅能满足日常需求的管理,同时更应该经受得起危机时刻的考验。
从此次疫情防控情况看,在各国政府面临这次疫情“大考”的形势下,比较之下,中国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也可以说得到了充分展现。
一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国家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集中统一”。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尽管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反应,但在事实面前,在果断、统一、精准、高效的“中国经验”面前,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世界诸多人士纷纷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而一度主张“群体免疫”的一些国家的应对,固然反映其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观念,也与它们相对松散的治理体系密不可分。
二是协调性,即中央和地方政权机关具有高度的协调能力。政令统一,上下贯通,协调有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运作层面的一个显著特点。党中央负责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而部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