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为了如期实现战略目标,接下来上海将如何发力?为了支持科创板和科创企业,上海“浦江之光”又将如何发光?精准扶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上海还将推出什么重要举措?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解冬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独家专访,就上述热点话题给出了权威解答。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绩单“亮眼”
开放创新举措加快落地
去年年初,人民银行等八部门下发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确保2020年上海如期实现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方向指引和实现路径。如今,《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各项目标成效如何?
解冬向上证报记者亮出了最新“成绩单”:上海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沪港通”“债券通”平稳运行基础上,中日ETF、“沪伦通”西向业务顺利开通,原油期货交易量稳居全球第三位,“上海金”期货产品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线,银行间债券市场开放继续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直接参与者及间接参与者覆盖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熊猫债”和“一带一路”债券发行规模持续扩大……
解冬说,随着我国金融开放步伐加快,外资金融机构来沪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安联(中国)保险控股、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对外开放项目率先落地,贝莱德、路博迈等国际著名资管机构积极在沪布局,上海作为中国金融开放前沿的地位更加凸显。在2020年3月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上海首次晋级全球第4位,显示了国际投资者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信心。
围绕上海新的三项重大任务,相关金融领域的工作也在全力推进中,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解冬说,目前,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不断深化。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及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特殊支持政策50条”中,明确了临港新片区金融发展重点任务措施。建设银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了分支机构。特别是今年2月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后,上海市及时建立了推进落实机制,会同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等实施细则,推出人民币利率期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沪设立专业子公司等措施都在积极落实中。
同时,金融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按下“快进键”。据介绍,为探索金融资源在长三角地区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推动“一市三省”签署《长三角科创板企业金融服务一体化合作协议》,上海期货交易所与浙江自贸试验区等共建期现一体化的国际油气交易市场,上海票据交易所在长三角地区试点开展应收账款票据化和“贴现通”业务。
为冲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解冬说,下一步,上海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确保如期完成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各项目标。
一是继续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落实“六稳”“六保”要求,继续加大信贷投放,强化对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支持,支持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普惠金融服务。
二是全面推动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不断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以“五个重要”目标定位为统领,推动临港新片区各项金融政策落地。积极推动建立适应临港新片区发展的金融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跨境金融服务供给。支持金融机构在临港新片区兴业、发展。
三是深入推进科创板建设,着力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科创中心建设联动效应。配合证监会持续深化科创板及注册制改革,对标纳斯达克等市场进一步增强科创板包容性和国际竞争力。
四是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带动作用,继续加大金融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支持。加强金融机构跨区域协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长三角重大基础设施等支持力度。
五是继续强化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推出新一批有影响力的金融对外开放项目,加快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
六是加强风险监测预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发展环境,高质量编制“十四五”时期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能级规划。
助小微企业“生存突围”:
多措并举“几家抬”
一直以来,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为了助力小微企业“生存突围”,上海金融业也在全面发力。
“疫情发生以来,广大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为此我们会同一行两局积极贯彻落实‘沪28条’,出台了9方面26条金融举措,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优化金融服务,加大信贷等融资支持,总体实现了‘量增、价降、面扩’。”解冬说。
截至今年3月末,上海市小微企业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861亿元,同比增长23.4%,覆盖26.56万户企业。一季度小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