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2日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对今年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等八个部分做了重要的部署。2020年受全球疫情形势和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的严峻挑战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凝聚全社会攻坚克难的力量,坚定不移实现既定目标任务,这是各方面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政府工作报告中凸显了今年工作的三大亮点
1.未设经济增速数字目标,把握未来新经济发展模式。
不同以往,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未涉及经济增速目标的设定,这不仅标志着中国政府对于错综复杂形势的全局把握能力,而且也释放了中国经济增长理念及其模式转变的新信号:过去以经济增速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机制,正在转变为追求更高质量的、市场和政府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这既是掌舵中国经济和全球价值链新体系的前瞻性部署,也是中国政府更加注重经济未来长期健康运行的着力点。
一方面,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正逐渐迈入新常态,疫情期间及之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期,同时也是挑战期。现阶段一些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未来国际供应链的潜在风险,都在深刻挑战未来世界经济的生态。另外,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作为过去处在火车头位置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也开始出现负增长,从而进一步导致国际金融市场信心萎靡。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当下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民生问题作为稳定和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目标。切实改善社会大众的后顾之忧,把工作的重点逐渐放在消费端。短期来说,疫情经济下的民生问题,代表着中国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能不能重新起航的信心和信号;而长期看,普惠民生的战略将成为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在根本上改善中国经济结构,形成新经济增长原生动能。
具体而言,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六稳”“六保”进行积极部署,财政部拟提出的两万亿财政资金,全部下沉到地方用于“六保”任务的各项工作,具体体现在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目标,从而稳定中国经济增长和市场信心。
2.财政支出有保有压:扩张财政保住民生,压缩非必要开支。
财政部长在两会答记者问时表示,2020年财政收入约十六万亿,而支出约二十四万亿,存在约八万亿人民币的赤字。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旨在努力做好“六稳”“六保”的民生之本,当下最为紧迫也是最具前瞻性的要点,就是要拉动和保住民生问题,把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允许财政扩张。
中央财政资金用于地方政府,助力基层脱贫是不改变的如期目标,努力保障和维护新增的特殊需求,保障健康投入和医疗卫生投资,积极提高劳动力工资和收入保障,通过财政资金作为缓冲,努力保障市场主体,促进和完善市场和政府良性互动的机制。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提出要节省大量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坚决监管财政资金挪用问题。财政赤字的货币化问题必须值得注意,财政赤字助力于市场结构性调整和优化,货币政策需要予以配合,适时调整而不是积极扩张。在完善和保障民生问题的前提下,坚持房住不炒的重要理念,坚决遏制过去货币扩张所带来的以房地产为主的资产泡沫后遗症。
3.部署新增长极:弥补短板、稳重求进。
利用这次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巨大的冲击,中国应该借此机会夯实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核心竞争力(高附加价值)的地位和范围,从而在高科技领域(尤其在疫苗研发、人工智能等方面)引领世界产业链的重构和升级,以及配套的合作共赢的全球化新模式的推广,以此确保进一步对外开放。吸引更多长期价值投资的海外资本流入,充实自身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去抵御部分资本流出的风险,这也更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基于产业链的领导地位来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中更多的应用场景。
积极实现区域内务实合作。基于地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通过务实合作,和着眼于错位发展,互补性发展的新模式,来着力打造我们处在短板的高端服务业。比如,以长三角为例,浙江的民营企业,拥有巨大的小商品市场需求,江苏的制造业公司,也有产业链上的合作需求。而上海可以依托自身消费市场和品牌集聚的优势,完善和配套前端和后端的消费服务,在线下做好客户功能和体验式的服务,从而促进其他企业的线上货物交易。区域内的深度合作,上海的服务业需要错位发展、异质性发展,服务制造业企业的上下游两端,不是抢占蛋糕而是合作做大蛋糕。
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打造价值链金融
1.稳增长,促进政府市场互动。
切实落实中央对于转化经济增长目标为“六稳”“六保”目标,把财力和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同时要加强监管,防范资产泡沫后遗症。当下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提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