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各民主党派2020年全国两会提案关注的重要议题。
疫情冲击下,部分民企生存困难加大。不过,民企作为就业主力军,有望获得政策更大力度的支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九三学社、民进中央等均有集体提案聚焦如何帮助民企克服疫情影响从而更好发展。全国工商联更是贡献了多份关于民企权益的集体提案,包括建议支持民企参与社会应急保障、社会治理等。
除了与疫情相关的,常规状态下围绕破除隐性条款、优化营商环境、保护企业家权益、资金链问题,以及促进民企更好参与混改、参与“一带一路”等,民主党派也提交了多份相关的集体提案。
加大企业纾困政策力度
民进中央《关于助力民营企业克服困难健康发展的提案》建议,加大财税、金融、就业等政策力度,以支持民营企业渡过难关。
提案指出,疫情影响下,企业开复工时间被迫延期,订单交付延期的同时,企业还需要承担利息、租金、固定资产折旧等经济损失,以及熟练技术工人流失的压力。85%左右的民企账上现金余额最多维持3个月,受疫情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加剧。
因此,提案建议政策应该更有针对性。比如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民营企业相对集中的行业给予专项税收减免,扩大免征增值税的范围。鼓励但不强制商业银行对主要疫区下调贷款利率,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给予支持。推出更具针对性的专项应急基金,给予处于财务困境的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贷款,短暂放松银行资本监管要求。对疫情期间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加大失业保险费返还力度。
这些政策建议,部分已经落地。比如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电影行业,对于提供电影放映服务取得收入的纳税人,政策予以免征2020年增值税,并免征当年文化事业建设费,电影行业企业亏损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到8年。中央层面也释放信号,未来减税降费、资金支持等将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
九三学社提交的《关于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民营经济克服困难健康发展的提案》建议全面研判疫情影响,引导民企寻找新增长点,加大力度稳企业、保就业。
全国工商联《关于狠抓政策落实促进“六稳”“六保”的提案》称,疫情暴发以来,中央和地方一系列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稳企纾困的政策措施,既能解民营企业的燃眉之急,又利于长远发展。但调研发现,一些政策在落实上存在难点,政策效力打了折扣。
该提案建议,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和细则,增强可操作性,破除针对民营企业的隐性条款和不成文规定。另外,还建议开展巡视和督查,来推动政策措施逐条逐项落地,建议在制定涉企政策时,充分吸纳民营企业家的意见。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善红表示,近几年国家在税收、用工等方面,已经给企业非常大的政策优惠。但疫情之下,民企发展还是面临不少困难。希望在减税降费、融资帮助、定向支持方面加大举措,真正让企业进一步直接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