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滕泰刘哲
新冠疫情已经造成了一季度中国GDP近3万亿元的巨大损失,由于二季度国内需求复苏缓慢、海外需求继续大幅萎缩,上半年中国经济负增长已成定局。考虑到服务业在GDP占比高达53%,以及消费拉动经济增长60%的实际情况,且疫后经济恢复过程中服务业恢复速度显著落后于制造业、需求面的恢复明显落后于供给面,以及实践中观察到的大量中小微服务业企业、个体工商户由“阶段性停业”转为“止损式关闭”的情况渐增,稳增长、保就业的各项救助和经济复苏政策一定要赶在企业采取“止损式减员”和“止损式关闭”之前尽快出台,重点应该放到扶持服务业和刺激消费两个方面。
一、经济复苏计划可否等到掌握市场主体大批消失的证据之后再出台?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前些年都有一定的积累、“家底厚”,因此有一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不必急于出手救助。而且在实践中也没有观察到企业大批破产倒闭的证据,考虑到疫情受控后各行业早晚都将逐步恢复,“经济韧性很强”,因此可以到年中看看情况再说。
上述思维方式同武汉最初面对疫情的决策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我们来看一下疫情初期武汉市卫健委的公告:12月31日公告“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1月3日公告“未发现明显的人传人证据”,1月5日“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1月11日“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有组织行为学专家分析指出,尽管公告措辞悄然从“现象”变成了“证据”,从“明显”变成了“明确”,体现了决策者在小心求证、谨慎决策的过程,但是如果从决策思维模式上早日变为“未排除人传人的可能”,就不会有“万人宴”、高调新年庆祝会等活动,也许造成的损失会小一些。
事实上“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和“未排除人传人的可能”面对的完全是同一种事实情况,只是背后的决策思维模式不同而已——如果决策者听到汇报说“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很自然得出一种决策结果;反之,如果面对同样的事实,决策者听到说“未排除人传人的可能”,则很可能导致相反的决策。如今面临着是否要尽快出手救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专家智囊们和相关决策支持部门的思维模式应该是“未发现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企业大批退出的证据”呢?还是“未排除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批退出的可能”?
显然,说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老底”就不会关闭的专家和决策者,肯定完全不了解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疫情冲击下进退两难的决策心态。就算这些企业前些年都赚过钱,都“老底厚”,现在亏损几个月也未必就会破产而倒闭,但是在连续亏钱的情况下,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就不会普遍止损吗?一般先降薪或停产放几个月假,万不得已才会裁人,如果这样还看不到好转的希望、继续亏损,很快就会有大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及时止损、主动退出市场。那些认为没有看到大量企业破产就不用出手的决策逻辑是脱离实际的,绝大部分市场主体退出都会发生在破产倒闭之前。
在相关讨论会上,部分专家和决策支持部门甚至认为即便真的看到疫情冲击下大批企业破产倒闭,也不应该“盲目出手”救助,因为在他们眼里,有些企业主动关闭退出也许就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呢,就算一些个体工商户关闭了,也许过一段时间另一批个体工商户又起来了呢。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在很多决策支持部门和地方政府中存在的普遍认识,与中央和国务院一再强调的“保市场主体”的精神是完全相悖的,也是不十分正确的。
事实上,无论是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任何市场主体在经历过艰难的成长和发展之后,决定关闭都是企业家最痛苦的决策,一旦做出这样的艰难决定,关闭后短时间就不会再开始了。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无论是土地、劳动、储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还是宏观上的投资和消费需求,都只是经济增长的条件,而要形成真实的经济增长都离不开企业和企业家精神。任由疫情冲击下大量企业主体消失,不仅打击投资和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消灭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一旦市场主体大批量退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所遭受的将不再是短期冲击,而是长期影响。
二、如何科学测算救助和经济复苏计划所需的规模
面对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世界各国除了纷纷大幅降息到零利率、负利率之外,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财政救助政策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0%,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过的救助规模也在本国GDP的10%以上。上述各国前所未有的经济救助和稳定计划,主要以稳定金融市场、稳定消费和救助企业为主,背后体现了各自对疫情冲击的评估,以及稳金融、稳消费救助的经济逻辑,无论是救助规模还是救助方向,对我国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很多人不理解的是,为什么直接投入相当于本国GDP10%以上的资金,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还可能是负的?难道相当于GDP规模10%的救助资金进入经济循环不是应该形成10%的经济增长吗?显然不是,就好像一个人突然生病,若不给他输液,他就会死去,但是输液的结果他也就是躺在床上而不活动——不活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