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讯,新冠病毒的全面爆发引发了美元资金从新兴市场经济体(EME)异乎寻常的快速外流。纽约联储在美东时间5月18日发表报告指出,这些外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最终会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回流至美国经济,但美联储的宽松政策、美元互换额度等工具均有缓解作用。
纽约联储以下将这些外流称为“骤停”(suddenstop),且认为通常会伴随着经济收缩。为了评估这种“骤停”的宏观经济影响,纽约联储使用了开放经济的DSGE模型。与美联储的SIGMA模型等现有框架不同,DSGE模型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金融约束,因此非常适合捕捉美元资金外流的影响。
该模型预测,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产出损失,部分原因在于本币贬值对拥有美元债务的私营部门资产负债表的不利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压力反过来又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向美国经济扩散。纽约联储解释称,产出损失是持续的,金融影响是经济复苏的重大拖累。同时强调,本次研究只是在追踪一个特定渠道的影响(资本流动的停止及其对融资成本的相关影响),而不是疫情相关影响的整体。
“骤停”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宏观经济影响是巨大的下图显示了自2008年以来EME信贷息差和对美元汇率的演变。在新冠病毒在美国爆发后,信贷息差收窄,汇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贬值:自2月底以来,息差缩小300个基点,EME货币在短短几周内下跌15%。
该模型捕捉到了国际信贷约束急剧收紧导致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情况,这削弱了EME借款人对其短期美元债务进行展期的能力。在此次研究中,纽约联储考虑了未来几个月资本外流压力演变的两种情况,并获得了关于全球投资者可能出现的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风险厌恶演变的不同假设。在第一种情况下,流出压力只是从最近的峰值水平释放出来,其速度复制了利差变化的历史持续性。在第二种情况下,资本外流压力持续一年之后才会缓解。
资本流动“骤停”对EME的影响如下图所示。随着借贷限制的收紧和货币的贬值,EME借贷者的资产负债表会随着企业与美元计价债务的斗争而恶化。这种恶化导致资本成本急剧上升,抑制了投资支出。由于出口企业以美元定价,货币贬值对出口的提振作用相对较弱:2020年和2021年出口增长很少,而进口大幅下降。尽管净出口有所改善,但随着国内购买量大幅下降,经济活动也急剧下滑。
总体而言,该模型显示,资本流动“骤停”对EME活动的负面影响将十分显著。正如人们可能预期的那样,如果资本外流压力继续加大,这些不利影响估计会进一步加剧,到2021年年中对EMEGDP的拖累将达到近6%。
放松货币政策会有所帮助纽约联储的基准模拟假设了一个以国内为导向的货币政策规则,即EME货币当局在资本流动“骤停”后会大幅放松政策。该模型显示,放松货币政策可以帮助减轻资本流动“骤停”的负面影响。
为了说明这一点,纽约联储假设了另一种情况,即EME央行在危机爆发后一年内避免降息,原因可能是担心宽松政策会加剧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尽管存在以美元计价的债务,但GDP的降幅是放松政策的两倍多。纽约联储认为,原因在于,对于典型的借款方来说,货币贬值只会提高一小部分负债的价值,而紧缩政策则会引发国内资产价格的普遍下跌,对典型的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事实上,在这种环境下,紧缩政策可能是不合情理的。该模型预测,当地方资产负债表变弱时,资本外流会加速,因为全球放贷机构对向这些借款人放贷变得更加谨慎。这解释了在“不降息”的情况下,本币溢价更大的原因,这种溢价的作用是抵消政策利率上调对汇率的影响。其净效应是,在紧缩政策下,汇率几乎没有变化,但其代价是产出出现更严重的收缩。简而言之,过低、过迟的降息会带来毁灭性的实际后果,在汇率稳定方面几乎得不到任何好处。
压力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回流至美国该模型估计,EMEs资本流动“骤停”会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影响美国经济,如下图所示。
贸易渠道的运作是通过美国出口的下降来实现的,这是由于国外需求的下降:这一方面是因为EME国内的购买量急剧下降,而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美元升值,美国商品变得更加昂贵。总体而言,单论贸易影响,美国GDP比基准水平下降了约0.75%。
金融渠道的运作是通过美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对EME风险敞口“施压”来实现的。如前所述,资本流动“骤停”会导致EME资产的回报率急剧下降。这些资产的低回报反过来又会侵蚀一些美国银行资产的价值,导致金融“加速器”开始发挥作用:银行资产价值最初的下跌被放大,导致整个经济领域的资产价格下跌,从而导致美国信贷息差上升,投资支出下降。因此,单单金融影响将使美国GDP相对于基准下降0.75%。
因此,在EME外流压力持续存在的情况下,由于美国出口和投资支出双双下降,到2021年初,美国GDP将比基准水平低1.5%。值得注意的是,美国GDP受到的冲击将相当持久,因为金融状况在一段时间内仍很脆弱。
货币互换可以减轻金融冲击该模型显示,最初的冲击是进入美元融资市场的成本大幅上升。EME借款人必须用国内融资来替代美元融资需求,但由于资产负债表状况不断恶化,后者的成本急剧上升。因此,由于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