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和国家发改委日前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证监发〔2020〕40号,以下简称“40号文”)。随后,证监会又发布《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试点方案明确采用“公募基金+单一基础设施资产支持证券”的产品架构,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进行聚焦,在参与主体、注册发行、投资运作、项目管理、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方面逐一规范。
这一事件,标志着学界和市场讨论多年的中国版公募REITs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目前是推出REITs的最佳时机
我国对REITs的讨论可追溯到本世纪初信托业务一系列法律法规出台之时。2001年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曾牵头起草了《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03年深交所开始研究REITs发行的可行性。
随后,监管方面针对REITs进行了大量研究论证,并通过不断完善资产证券化业务规范带动实务发展;市场方面从越秀集团赴港发行REITs开始,到鹏华前海万科REITs封闭式混合投资基金发行等创新性业务产生,再到“中信启航ABS”带动下的类REITs在境内蓬勃涌现。
截至2019年末,境内各交易场所共发行类REITs产品69只,上市资产规模达到1388亿元,境外则共有16只REITs持有中国内地103处不动产,为在境内市场推出公募REITs奠定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经过近20年的积累,此次40号文的发布正式宣告中国版本公募REITs的产生,市场的普遍感觉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可谓姗姗来迟。但深入分析来看,其实是恰逢其时,目前是推出REITs的最佳时机。
首先,助力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从理论角度分析,REITs的推出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交易,起到拉动上下游产业、增加项目投资、提高就业水平、扩大税源等积极作用。从实践来看,多数国家或地区的REITs制度都出现在经济转型或换挡期。
其次,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期以来,由于间接融资模式占据主导地位,且信贷资金大量集中在房地产和地方投融资平台领域,同时叠加各类“通道”,导致金融体系出现了明显的结构问题。随着资管新规以来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和结构优化,“同业乱象”和“影子银行”等问题已得到明显化解,为推出REITs这一复杂金融工具打下了重要基础。未来,REITs的发展和成熟对于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起到带动非标转标、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改善银行期限错配问题、增加社会权益性资本介入、盘活存量资产并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多项作用。
第三,增加公众投资渠道,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目前全球面临典型的低利率环境,国内诸如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类产品收益率已普遍低于2%,4%水平的银行理财往往供不应求。此次推出REITs这一中低利率和中低风险产品,预计将对公众投资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完善储蓄转化投资机制,使得“稳金融”和“稳投资”互相促动。
基础设施REITs拉动力强、回报率高
40号文和《指引》的出台是中国REITs的正式开端,既吸收了REITs的共性优势,又具有自身特点,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精准选择基础设施领域破题。
境外REITs多从商业地产起步,但40号文和《指引》均明确此次中国版REITs标的为基础设施,具体包括交通设施、市政工程、污染治理、新型基础设施、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等,这一要求具有其内在必然性。
一是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来看,基础设施投资是当前和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基础设施领域实现“稳投资”乃至“增投资”,是国内经济尽快摆脱疫情影响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而商业地产目前并非政策的支持方向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动能。以基础设施作为REITs的破冰模式,之前已被同为新兴经济体的印度采用,可以作为有效借鉴。
二是从新金融工具试点首先聚焦优质资产的基本逻辑来看,基础设施是最佳选择。根据亚太房地产协会的某项研究,在过去一年和三年中,工业、物流资产的年化综合回报率在所有物业类别中表现最佳,分别达到31.4%和13.3%,而零售酒店等传统类型则收益率偏低。
三是从对房地产调控影响的角度来看,将基础设施作为单独一类REITs,明确排除住宅和商业地产,可以在房地产市场达到“稳预期”和“稳房价”作用,有效贯彻中央提出的“房住不炒”的政策思路。
第二,着力降低地方债务风险,推动平台公司经营模式转型。
40号文明确了“市场原则、权益导向”这一重要原则,具体要求和专项债、产业基金、PPP等方式有根本不同,不会出现明股实债、政府补足等模式,最终目标是为地方政府基础设施项目建立可持续的退出渠道,弥补项目投资资金特别是资本金的不足,达到化解债务风险、降低政府杠杆率的效果。
此次发文对项目资产质量、收入来源和资金用途做了详细规定,均意在降低政府性债务风险。首先要求必须是成熟运营且前景良好的资产:满足经营3年以上,具有成熟的经营模式及市场化运营能力,已产生持续稳定的收益及现金流,具备较好的增长潜力,为聚焦优质资产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