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变"与"不变"
时间:2020-05-18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要通过高效率增长、有效供给性增长、中高端结构增长、绿色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和谐增长,着力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在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时,要切实做到“变”与“不变”的统一。

要“变”体制机制

坚决推进政企分开。坚持政企分开的改革,政府需要国企担当和承担社会责任,最好通过市场方式来推进,而不宜用行政安排,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完善国有企业的治理体系。积极推进公司制改革,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形成股权结构多元、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加强董事会建设,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规范董事长、总经理行权行为,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经理层的经营管理作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落实国企“三项制度”。当前国有企业虽然在形式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部人事、劳动和分配三项制度,但碍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压力,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仅停留在了纸面。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把职工的责、权、利和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企业干部职工积极性,激发创造力,实现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共谋发展。

要“变”创新能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参与核心技术标准制定、拥有有效专利、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部分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并逐渐领跑行业发展。但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国企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提升,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部分行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国有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我们一定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是多渠道筹措研发经费。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代表了国家创新的水平,是引导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进一步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资金使用效率,是提高国有企业创新力的重要保障。除了增加自身投资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广泛吸收来自资本市场、银行和风险基金等多种渠道的科技研发扶持资金,为企业自主创新科研经费的筹集提供更为广阔的资金渠道。

二是充分激发研发人员的内在动力。国有企业应积极稳妥实施员工持股,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制定有效激励政策,完善对创新失败的容错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加大人才激励力度,畅通人才发展渠道,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着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动力,持续激发创新潜能。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领军人物和关键人才,为国有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

三是更好地体现国有企业自身特点。围绕行业和企业创新短板,聚焦具有决定性、枢纽性、通用性、前瞻性的重大关键技术进行研发,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抢占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制高点,持续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国有企业创新的导向作用,以高附加值战略引领高端技术布局,打造自己主导的新兴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新兴产业。

要“变”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的改变是找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尽管经过多年的有进有退、联合重组,国有企业已较高峰时期大幅减少,但仍有不少企业处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仍有不少国有企业脱实向虚,缺乏产业发展的长远谋划。产业布局的“变”要重视:

一是突出实业。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要集中力量突出抓好主业实业,不断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筑牢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坚实根基,离开实业谈高质量发展,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观国内外市场,凡是有竞争力、影响力、话语权的企业,无一不是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二是结构调整。遵循市场化原则,稳步推进装备制造、煤炭、电力、通信、化工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本进一步向符合国家战略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以拥有优势主业的企业为主导,持续推动煤炭、钢铁、海工装备、环保等领域资源整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瘦身健体,加快处置低效无效资产,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对商业、物流、外贸、制造业、服务业等竞争性领域的大量国有企业,应大规模地退出。要以退为先,有退有进,国有企业的“进”主要发挥“补短板”的作用,在关键的关系国家全局的重大科技核心技术、重大战略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