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投融资便利化迈上新台阶:一家上海小企业外债额度从无到有
时间:2020-05-14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恺佧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王刚对第一财经说,作为初创时期的研发投入型企业,如果根据财务报表数据,按照以往的外债管理模式,公司根本就没有外债额度。而现在,在一系列新政策之下,公司外债额度从0升到了500万美元。

这一系列的新政策,便是2020年以来,上海市外汇管理持续优化升级,辖内企业跨境投融资迎来的一个又一个政策红包。

日前,上海临港新片区发布50条金融政策,其中提到新片区将探索建立本外币一体化账户体系,探索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用账户,探索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等。

除了针对新片区内企业的措施外,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创新型企业跨境融资,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下称“外汇局上海市分局”)近日印发相关通知,允许在上海自贸区内注册的符合条件的净资产规模较小的中小微创新型企业在外汇局核定规模内借入外债,核定额度最高不超过等值500万美元。

与此同时,外汇局上海市分局也在积极推动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进一步扩大便利化业务企业范围,允许上海市的银行为相关异地企业办理便利化业务,鼓励无纸化操作,根据实际情况下调对银行便利化业务事后抽查比例下限要求,减轻银行业务负担。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外债额度的放开将进一步便利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资本项目便利化水平;另外,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的广泛运用,也有助于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办事效率,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效用,助力实体企业境内业务运营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渠道拓宽,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落地

近日,外汇局上海市分局印发《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新技术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对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债管理有了新规定。

根据《通知》,注册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工艺先进、市场前景良好、净资产规模较小、全口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低于等值500万美元的创新型企业(下称“试点企业”),可在所在地外汇局核定规模内借入外债,核定额度最高不超过等值500万美元。

这意味着,试点企业将突破外债额度方面的限制,借助境外资金开展经营。

第一财经记者从市场专业人士处了解到,以往企业可借入的外债额度上限是按照“企业的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来确定的。当前,跨境融资杠杆率为2,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为1.25。

但由于部分创新型企业,尤其是成长初期的中小微科创型企业,研发投入较大、融资需求迫切,净资产规模一般较小,有些甚至为负的净资产。这样一来,不仅境内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跨境融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无法享受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便利。如此一来,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的开启相当于拓宽了中小企业跨境融资的渠道。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恺佧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已享受此项政策红利。上文中提到的公司CEO王刚说:”我们企业属于研发投入型,目前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尚未完全体现。所以根据财务报表数据,如果按照以往的外债管理模式的话,公司根本就没有外债额度。“

而目前,公司外债额度从零升到了500万美元。据悉,借助此次便利化试点政策,公司已签约了100万美金的外债合同,借款年化利率仅为0.5%。

“目前境内融资最优利率约在4%-5%之间,相较之下,外债利率明显较低,这不仅为企业扩大了融资渠道,还带来了成本上的优惠。”王刚向记者感叹道,“申请流程大概是在一周内完成,而且都是在线无纸化操作,十分高效。”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交易银行部副总经理马云岚也对记者表示,对很多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无论是间接融资(银行贷款)还是直接融资(上市或发债等),均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银行目前授信仍会比较关注企业的资产负债、现金流等财务情况;另一方面,国家虽然实施了科创板注册制试点,但对于企业预计市值、净利润、收入、研发投入等都有一定标准,很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并不满足准入条件。

“如今,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直击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现实困难,打破原先跨境融资额度的限制,为高新技术企业引入境外资金带来极大便利,进一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引领经济转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马云岚对记者说道。

前述市场专业人士认为,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有利于进一步拓展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空间,通过充分比较和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多渠道融入资金,更好满足融资需求的同时有效降低财务成本,为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提供跨境融资支持。

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实施后,跨境融资政策实现了对不同规模高新技术企业的全覆盖。

一方面,对于较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如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超过等值500万美元,可按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借入外债。

另一方面,对于更大规模或跨国公司性质的高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