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7万亿,预期1.3万亿,前值2.85万亿;新增社融3.09万亿,预期2.16万亿,前值5.15万亿;M2同比11.1%,前值10.1%;M1同比5.5%,前值5.0%。
核心结论:后续再降准降息可期,但财政端是主要看点。
一、4月信贷、社融、存款如何?
1、信贷:居民和企业贷款反映了消费持续改善和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的修复。
1)居民贷款反映消费持续好转。贷款的环比变化更多反映季初低季末高的季节性特点,此处暂不予考虑。如果从同比来看,4月新增居民贷款6669亿元,同比多增1411亿元,其中短贷连续两个月较去年同期多增,且增幅高于长贷,反映居民消费的持续改善。2020年4月狭义乘用车销售同比下降5.6%,降幅大幅小于2-3月的40%-78%,以及2019年同期的16.8%,与贷款变化相印证。商务部5月8日表示,28个省市、170多个地市统筹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已累计发放消费券190多亿元;“五一”期间,全国餐饮、住宿行业消费规模已恢复至去年同期70%左右,比今年清明假期提升约20个百分点。预计后续政府发放消费券的乘数作用有望逐步显现。
2)企业贷款反映投资等中长期融资需求的修复,贷款投放的扩张效果较好。4月企业贷款新增9563亿元,同比多增6092亿元。其中中长贷新增5547亿元,同比多增2724亿元;短贷减少62亿元,同比少减1355亿元;表内票据增加3910亿元,同比多增2036亿元。企业贷款走高与央行加大逆周期支持有关。3月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资金5500亿元,4月降准释放资金4000亿元(由于分两次实施,假设4月释放2000亿元),4月20日,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初步估计,3-4月央行通过降准、再贷款等工具释放长期流动性1.75万亿元,3-4月新增贷款4.55万亿元。借鉴央行Q1执行报告中的计算方法,流动性投放可带来1:2.6的倍数放大效应。此外,4月中长期贷款的增加也与企业复工恢复,项目审批加速有关。短贷和票据同比改善则体现了政策加码对企业短期现金流的支持。与3月相比,4月中长贷同比多增量高于短贷,可能反映了基建、制造业等中长期融资需求回升力度的增强。
央行于4月16日表示,一季度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创2011年4月以来新高,基础设施贷款供给明显增加,我们认为这一趋势在4月之后有望继续加强。
2、社融:增速大升,结构上表内信贷和企业债券发力,非标同比改善。4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3.09万亿,同比多增1.4万亿;存量增速升至12%。增加较多的分项有三点:一是人民币贷款新增1.62万亿,同比多增7467亿元,反映消费意愿提升和投资等中长期需求修复。二是企业债券融资大幅多增。4月企业债券增加9015亿元,同比多增5066亿元,较近三年均值多增3346亿元。3-4月企业债券融资大幅增加得益于债券市场利率走低,债券注册制实施提升发行效率等。央行Q1执行报告新增“加强金融债券管理制度建设”,3.31国常会提出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预计后续直接融资的重要性有望逐渐凸显。4月政府债券新增规模较去年同期减少。近期财政部再提前下达1万亿专项债限额,力争5月底发行完毕;两会也有望将专项债规模提至3.5万亿以上。预计后续专项债扩容和发特别国债将继续提高政府债券融资。三是非标融资同比少减1446亿元,表外票据仍是主力。
3、M1、M2继续双增,居民存款向企业存款回流:4月M1同比回升0.5个百分点至5.5%;M2同比回升1个百分点至11.1%,创2017年4月以来新高。总体看,4月贷款大增支持了存款的派生。结构上:1)M2升幅高于M1,可能反映了企业定期存款增幅高于活期存款,从期限结构看,也与企业贷款相呼应。2)4月居民存款减少,企业存款增加,反映了疫情之后居民消费意愿提升,部分居民存款向企业存款回流。
二、4月金融数据反映了货币政策和经济的什么特点?
1、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更通畅。如前所述,3-4月长期流动性投放约带来1:2.6的乘数效应。再结合央行Q1执行报告提到的今年以来企业贷款利率下降幅度超过同期MLF利率和LPR利率,表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改善。
2、实体经济正逐步改善。从居民短贷和企业中长贷的增长中,可以看到消费和以三大投资为主的中长期融资需求的逐渐修复。
3、后续货币政策会怎么走?维持此前判断,预计5月将看到MLF和LPR降息,后续MLF降息空间在30BP以上;二季度可能再降准100BP左右。信贷社融有望延续高增,同时更重视精准投放和货币传导。继续提示,二季度财政是亮点。
风险提示: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经济恢复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