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营销与幸福感的跷跷板效应
时间:2020-05-12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数据宝字号:T  T

刚刚过去的周末,是2020年母亲节。

这一天,有关母亲节的宣传文案、品牌营销图、小视频等刷频朋友圈,当然,刷频朋友圈的还有不少晒孝顺或晒幸福的生活分享图片。

看到那些有关母亲的素材,确实非常感人,勾起了很多人对母亲的回忆与感动,但说实话,真正能让我记住的只有一篇文章的标题:她是人,一个女人,然后才是母亲。

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男老师,特别说明是男性,文章指出,母亲不仅仅是一个输出爱的角色,她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需要有自己的环境、时间、尊严和价值,其次她是一个女人,女性,女子本弱,最后才是母亲。

个人觉得这篇文章追溯了人的本源,还原了真实的母亲角色,一位男性能够对母亲这个角色理解得如此透彻,想必在经营家庭方面不差。

但对母亲角色的理解,并非作者写作本文的重点。相信在这一天里,除了对母亲的感动外,也有很多女性收到了母亲节的礼物,有孩子送给妈妈的,有先生送给妻子的,但我们不该忽视当下收礼物的幸福感的心理变化。

仪式感这个词,现在屡屡被各种商家、企业品牌宣传所提及,因为培养消费者对仪式感的重视,是节日营销的前提,最终是为了促进商品销售。最终国内节日营销造势的节日消费确实如火如荼。

不过,当仪式感提得过多,各种节日被营销发烧友们“泛滥”进行营销,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的幸福感。

为什么这样说?在没有节日营销前,很多人把在这一天中收到了礼物当作意外和惊喜,送礼物者也因他的精心准备而显得弥足珍贵,但在节日频繁及节日营销泛滥之后,人们把这一天中收到礼物当作了必然,反而如果这一天没有收到礼物则会令人怅然若失,幸福感大为降低,毕竟朋友圈里晒礼物的“圈圈”皆是,生活中当天接到电话后第一句普遍是:节日快乐,今天你收到了礼物没有啊?

物以希为贵,当一件有心而为的事情,变成必选动作时,其实无形中也增加了送礼物方的压力。

以女性的节日为例。“现在各种节日太多了,天天工作也很忙,挑礼物都够了。”不少男性已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细数一下,一年中有关女性的节日有哪些?2月14日情人节、3月7日女生节(女神节)、3月8日妇女节,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七夕、女性生日、双方结婚纪念日、有的还有认识几周年纪念日、相恋几周年纪念日、圣诞节,再加上对方父母生日、孩子生日等,感觉一年到头男性每个月都有“大事”要办,但挑过礼物的人都知道,挑礼物并非易事。最重要的事,这些仿佛都已经演变成了男性的必选动作了:你送礼物是必须的,不送,或许遇到脾气暴躁的可能引发家庭大战。这么一来,送礼者和收礼者某种程度而言,他们的幸福感都有所降低。

还有较小的一部分人群是这样的。“我一岁的时候妈妈离开了我和爸爸,后来爸爸有了新妈妈,我的童年简直是恶魔……”这是今天一位老同学向笔者说的,他说,所以母亲节等各种节日对他而言毫无意义,反而令他有些难过。

真心送礼也罢,节日营销也罢,实实在在对身边人的行动、语言关心才是最切实际的,同时节日营销之风可适当掌握度,尽量避免过度营销对社会带来的反作用。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