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速
时间:2020-05-12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连平马泓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国家发改委《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以下简称《任务》)两份重要文件。在世界经济风云变幻,我国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这两份重要文件的颁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其政策导向是通过深化改革,引导和推动劳动力、土地、资本合理有序流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步伐向高质量发展。

一、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意见》提出了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向高质量转变的要求。明确了“五大要素”即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响应十九届四中全会所提及的经济发展新理念。而“重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将有助于推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加快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意见》首次提及数据要素。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到如今“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起到关键作用,也是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据要素市场的培育必将促进新型基建发展,其涉及七大领域,包括5G、数据中心、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基础。

长期以来,土地制度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意见》将土地要素放在首位,并指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建设用地集中审批制度将进行改革,若如此则可能是历史性的突破。与此同时,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试点改革,将进一步增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导向性。不仅如此,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推动劳动力和资本在更高水平上流动,给大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带来源源不断的要素资源。

破除户籍制度壁垒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任务》提出的“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任务》明确要求增强城市集聚效应,完成户籍城市化目标,进一步消除大城市落户壁垒。比较去年文件来看,《任务》的要求又进了一步,提出要取消落户限制从100万以下提升至300万以下城市,并取消大城市郊区新户落户限制。《任务》强调要落实总体性目标,2020年要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落户、户籍城镇化率达到45%的目标。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末,户籍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4.4%,按照过去两年平均增加1600万人口来看,2020年实现目标没有问题。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任务》要求更广泛的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启动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这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激发内需潜力将起到重要作用,符合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任务》提出要加快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首次提及中央预算投资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在城乡融合中所起的作用,以补缺传统城市发展的“盲点”。农民加快步伐进城和工商资本入乡发展,可以说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大动力。未来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消除束缚这两大动力运转的因素,让这两大动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深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

总体而言,《意见》提出了两个“加快”、两个“推进”和一个“引导”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而《任务》则重在举措和落实。改革开放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步转为慢变量,破除劳动力流动壁垒,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和发展技术要素将作为重要的增量,推动土地和资本加快步伐向市场化迈进,将为“十四五”期间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的重要支撑。

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将呈现六大趋势

在要素市场配置优化的基础上,未来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时代将是大势所趋。习总书记在去年年底《求是》杂志上发表的《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提出“通过破除资源流动阻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结合中央文件和总书记的相关阐述,在《意见》和《任务》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引领和推动下,未来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将呈现一系列重要的发展趋势。

未来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不合理壁垒将进一步被拆除。其最重要的措施便是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以促成更高效的劳动力市场。过往的研究表明,发生在城市环境下的人力资本普遍增长,劳动参与率提高将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中国依然存在规模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伴随着农村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