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彬:危机言之尚早 波动中机遇可期
时间:2020-05-09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温彬、冯柏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主要经济体纷纷开启宽松政策,但全球金融市场未能避免大幅波动,资产价格下跌形态与危机时期相似。对比历次危机的本质,笔者认为当前断言危机尚早,全球经济衰退却已成定局。我国经济同样受到明显冲击,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逆周期调控逐渐发力,经济发展呈现出更多积极变化,恐慌情绪逐渐被消化,金融市场波动回归正常,人民币作为避险资产的特征逐渐显现,市场波动中仍然存在不少机遇。

一、全球疫情加速传播,金融市场加剧波动

进入3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加快传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统计,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经突破310万例,其中美国确诊病例突破100万例,西班牙、意大利均突破20万例,法国、英国、德国、土耳其均突破10万例,另有近30个国家均突破1万例。

为应对疫情冲击,多国提升疫情应对级别,相继开启宽松政策,稳定市场预期,刺激经济恢复。从美联储常规的降息操作,到出台部分曾在次贷危机中运用的救市政策,宽松货币政策密集出台,反映出美联储对常规政策不足以应对疫情的预判,而政策力度逐渐升级加码,也说明疫情扩散程度以及由此导致的信心不足在层层加深。与此同时,多个经济体央行同步跟进降息,宣布实施资产购买计划,二十国集团也发表声明称,将建立统一战线应对疫情,竭尽所能使用现有一切政策工具,降低此次大流行病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损害。

如此大规模、大频率、大力度的宽松政策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尽管如此,市场对疫情防控效果和经济发展前景预期悲观,美国股市两周之内历经四次熔断。而此前3月6日OPEC+会议未能就进一步减产石油达成共识引起国际油价恐慌性下跌,对金融市场震荡起到推波助澜作用。随着避险情绪升温,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引发非美元货币大幅贬值,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

通常而言,股票、信用债、大宗商品、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资产等被视为风险资产,美元、日元、债券、黄金等被视为避险资产。研究发现,近些年美元与其他金融资产跷跷板效应非常明显,当美元上涨时,股市、债市、汇市、商品通常下跌;美元下跌时,其他金融资产通常上涨。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球受新冠疫情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市场避险情绪加重,美元指数上涨突破100关口,风险资产遭受抛压,甚至债券、日元、黄金等传统避险也曾一度出现下跌。

二、危机言之尚早,衰退已成定局

将历次危机中的美国股市表现与当前进行对比:大萧条时期,美股历时49天下跌47.9%;1987年股市闪崩,美股历时38天下跌36.1%;互联网泡沫破裂时,美股历时427天下跌29.7%;次贷危机时,美股历时355天下跌53.8%;而当前,美股历时27天下跌37.1%。从股市下跌的形态上看,本次美股较历次危机中的下跌都更加急剧。一边是金融市场的巨幅波动,一边是企业停产经济停滞,种种特征似乎指向全球危机已经临近。

然而,回到对危机本质的讨论,仅凭股市的大幅下跌,并不足以说明危机的到来。从大萧条中看经济危机,1929年美股泡沫破裂崩盘后,大量杠杆投机者爆仓,股市流动性枯竭,引发银行挤兑、工厂停产倒闭、失业率飙升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经济陷入长时间负增长和通缩,甚至导致社会动荡。从次贷危机中看金融危机,次级贷款群体无法承受房价下跌的压力而发生违约,引发次级贷款抵押支持证券流动性紧张,通过信用违约互换和担保债务凭证等衍生品加剧市场风险传染,引起金融机构大幅亏损、流动性枯竭,雷曼兄弟等破产倒闭成为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可见,危机中的资产价格暴跌通常引起一系列实质性问题,例如经济持续负增长、企业大量倒闭、市场流动性枯竭、金融机构大范围破产、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大幅贬值、高债务主体债务链条断裂等,这些都对国家、企业、居民的资产负债表造成明显损害。而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系或金融体系本身存在缺陷,例如大萧条前的股市泡沫、次贷危机前的次级贷款以及衍生品增加了金融脆弱性、欧债危机前的高主权债务、货币危机前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脆弱的汇率机制等。

反观当前,与历次危机起始于经济、金融体系的缺陷不同,本次起始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目前与危机相似的特征只是金融市场波动幅度加大,但各经济体央行加大宽松货币政策力度,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金融机构经营较为正常。而随着恐慌情绪逐渐被消化,金融市场波动幅度降低,美元指数上升力度减弱,股市下跌后也有回补。

综上分析,断言危机仍为时尚早,但不能否认全球经济衰退走势基本确定。疫情发生前,全球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最弱水平,疫情导致生产停滞、消费抑制、贸易削减、市场波动,使原本偏弱的经济雪上加霜。由于疫情得到控制的时间尚不确定,各国防控措施不同,防疫效果也有差异,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加。鉴于经济发展前景不佳,IMF大幅下调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至-3%,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未来全球经济形势还要看疫情的防控效果,如果疫情延续到明年甚至更长时间,经济的损伤程度将会加大。

三、国内经济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