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印发。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发改委主任马春雷将其称为“上海版新基建35条”。他指出,上海在数据中心、计算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布局总体保持国内领先。为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和赋能新经济发展,未来3年上海还将投资约2700亿元,围绕5G、固网宽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车路协同车联网等领域统筹布局,提升上海新型基础设施能级。
马春雷介绍,行动方案的目标是到2022年底,推动上海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迈向国际一流水平。率先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形成全球综合性“大科学设施群”雏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大规模城市公共数字底座、构建一流的城市智能化终端设施网络。
“未来3年,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的总投资约需2700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资600亿元左右,其余2100亿元都将来自社会投资。”马春雷明确指出,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以社会投资为主体。这一过程中,政府要借助政策东风加以引导。
为此,《行动方案》推出8项重大政策措施。推进上海特色“新基建”,政府要引导、市场是主体、重大政策举措是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市、区协同,在创新支持方式、加强指标保障、推动资源开放、优化规划布局、完善规则标准、培育市场需求等方面加强引导,为社会资金加大新基建投入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