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政府救助政策 关键是要让企业续命
时间:2020-04-30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截至北京时间4月27日,全球累计新冠病毒肺炎确诊病例逼近300万。在防疫常态化的背景下,数字经济领域将产生哪些新机会?如何避免大面积失业的发生?全球供应链将发生哪些变化?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罗汉堂秘书长、湖畔大学执行教育长陈龙。陈龙认为,从宏观到微观、从供给到需求,再到人们的信心和资本市场都遭受到了疫情的全面冲击。从政府的政策层面来说,各国针对疫情冲击的救助政策,其本质就是续命,尽最大的努力让大部分有生命力的企业活下去,企业是否能续命直接关系到失业率以及消费者的信心恢复。

数字技术在疫情中的角色

《21世纪》:疫情给世界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如何看待中国的数字技术在疫情中的表现,以及疫情会给中国的数字经济领域创造出哪些新机会?

陈龙:要谈机会首先要看到它带来的挑战。我们正面临近几百年以来未曾遭遇的经济冲击。从历史上看,即便在战争时期,仍然有一部分经济在运转,但现在为了控制疫情,不得不让经济停摆,我们看到,很多国家都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停摆。

一方面,一些国家在控制住疫情后,仍不能预料经济会有多大程度的坏死。另一方面,即使如中国这样能够较好地控制住疫情,要恢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疫情带来巨大负面冲击的过程中。

再来说数字技术到目前为止起到的作用。这次疫情本质上是让人们必须保持距离,经济是从“无忧经济”转向“距离经济”的过程,传统的经济活动的模式要求必须有近距离的协同接触。而数字技术天然地能够克服距离的障碍,因此它不仅在目前对抗疫情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在之后的经济复苏、经济转型中都会有很重要的意义。

面对这次疫情的全面冲击,政府、企业机构、社会各界很快就学会了怎样应对它,懂得了如何在混乱之中获取信息。数字技术制造了一个信息的大市场,它将十几亿人的信息互联在一起,我们通过它区别各地区疫情的危险程度和蔓延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追踪、检测和隔离,这种方式对控制疫情起到了关键作用。西方国家现在也渐渐认识到这种方式的必要性,但他们最初认为这只是亚洲或者中国的事情,后来看到意大利的疫情相当严重了,再加上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发布了研究报告,才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现在有能力的西方国家也都在学习如何联结全民信息,掌握各地区疫情蔓延趋势,追踪、检测、隔离可能受到感染的人群,在混乱的情况下调配物资。数字技术在这些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另外,像直播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修建过程这样的事,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信息透明、遏制恐慌的作用。

《21世纪》:政府在这次疫情中借助科技公司的力量做了很多事,疫情过后合作是否会有新的模式?

陈龙:疫情给经济带来了全面危机,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调配资源对抗疫情,防止经济坏死,同时能够在疫情被控制后快速恢复经济。欧美国家也采取的是扩大政府权力的对策。但政府没有办法独自去做这件事,政府需要和企业协同。数字技术使人类的协同方式变得规模更大、更加复杂、参与度更高。一个大的协同市场需要数亿人的参与,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传统零售商的服务范围只有几公里,而现在很小的店开业就可能服务上千公里以外的用户。疫情使全球经济向距离经济转型,所以我认为政府与科技公司的合作还会持续,而且社会各界都将参与进来,这将带来一个范式上的改变。

《21世纪》:最近经常被提及的案例是“非典成就了淘宝”,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另外,在此次疫情中我们也看到很多用户数量激增的平台,你觉得哪些领域可能产生一批新的巨头企业?企业如何把握机会?

陈龙:不能说“非典成就了淘宝”。危机就像林火,大火会烧毁一些东西,但也让新生物有了生存空间,会有新的繁荣。企业和企业家最大的能力就是把握不定性的能力,如果在巨大的困难中活下来,就有可能业务转型。当时淘宝就正好遇到了此后线下向线上转型的机会。

另外,数字化转型本来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趋势,疫情使这场转型提速,更快地朝着“距离经济”的方向去了。我认为这是长期的改变。对于消费者来说,改变的是心态和习惯,如果有能够替代距离的东西,他们就可能会转向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企业来说,改变的是协同方式。数字技术如果不能成为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驱动力,企业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危机。我认为现在大家都明白这一点。

当前宏观政策是“续命”

《21世纪》: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层面反复提及“新基建”,你怎么看“新基建”对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

陈龙:这次冲击与以前不同,以前是冲击某个行业,这次是对经济全面的冲击。中国的情况也与国外不同,疫情在中国春节前后发生,这个时候中国的经济活跃度本来就比平时要低很多,但在全世界范围内看,如果经济没有自然恢复的过程,那么各领域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在刺激经济的政策上,二者宏观的着眼点会非常不同。

我认为现在国外的经济政策与其叫作“刺激性的经济政策”,不如叫作“续命政策”。西方国家整体的政策逻辑是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