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家级现代服务经济中心
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恢复发展传统服务业构建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形成各种业态“百花齐放”、各类企业“万马奔腾”的发展格局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左右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左右
近年来,重庆服务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贡献了全市5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60%以上的税收收入和城镇新增就业人口、7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业态模式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愈发凸显。
4月22日,从重庆市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传出消息:未来,我市将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恢复发展传统服务业,构建优质高效、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形成各种业态“百花齐放”、各类企业“万马奔腾”的发展格局。力争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左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左右,初步建成国家级现代服务经济中心。
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接下来,我市将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围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加快发展以“三线”为导向的服务新业态新模式这三大重点任务,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任务1巩固发展好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做大做强制造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目前,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到50%,发展势头良好。
重庆日报记者从会上获悉,下一步,我市将千方百计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增加效益,把生产性服务业巩固好发展好。
根据近日出台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我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是要做大做强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优化提升现代物流业、做特做优现代金融业、培育壮大高端服务业、创新发展现代会展业。
其中在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方面,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以工业软件、高端行业应用软件、新兴软件、信息服务等为主的产业体系,发展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软件产业集约发展,积极争创中国软件名园及国家级试点示范。同时,加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动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
在现代金融业方面,将推动区域债权、股权市场创新发展,推动建设私募基金西部高地,打造跨境综合金融服务市场,加快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同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科技金融、贸易金融、普惠金融等,鼓励发展“不见面”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强化线上服务能力和数字风控技术水平,提升网点服务线上化水平。
在现代会展业方面,将高标准办好“智博会”“西洽会”等大型展会,推动成渝共同申办系列高端国际会议及专业论坛;围绕数字经济、核心零部件、智能硬件等主要领域,打造一批专业会展品牌;培育引进国际会展品牌,鼓励会展企业向数字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任务2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能力和水平
生活性服务业与民生特别是百姓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有利于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改善百姓生活质量。目前,我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水平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
为此,我市将聚焦文化旅游业、健康服务业、商贸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持续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能力和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以商贸服务业为例,今后,我们将优化传统商贸业、扩大新兴商贸业、做大高端商业,推动商贸服务业转型增效。”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尤其将推动高端商业向品牌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发展;统筹推进中央商务区提档升级,加快集聚国际品牌、高端产业,建设国际消费核心区;打造一批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文旅融合的商业名街名镇,推动智慧商圈示范试点,高品位建设解放碑商业步行街。同时,重庆还将培育“首店经济”,发展夜间经济,集中打造一批夜间经济核心聚集区。到2025年,全市商业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
在社区服务业领域,我市则将加快发展家政服务、突出发展社区便民服务、全力发展家庭用品配送服务。
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按照《意见》要求,我市计划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构建便利、规范的社区及家政服务体系;合理布局社区便民服务设施,丰富社区医疗、保洁、养老、看护、维修、美容美发等便民服务内容,提升物业管理、安保、快递配送等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同时,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鼓励企业品牌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
另外,还要搭建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打造集生活服务和社区治理于一体的社区生活管家;激活社区商业,拓展精细化定制、“微生活”“云社区”等新服务模式。
任务3促进线上线下服务业深度融合
“疫情防控下催生的服务业新需求、新供给,特别是社会生产服务活动加速‘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