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保"怎么做?
时间:2020-04-21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下一步,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按程序推动一揽子宏观政策出台落地,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4月17日,一季度数据对外发布的当天,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

会议强调,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会议明确,加大“六稳”工作力度,还首次提出“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疫情及其对经济影响,不同于其他突发事件,市场机构对经济的预测改了又改。不过,国际疫情带来高度不确定性,市场也渐渐形成一些共识,比如今年的经济目标、政策应对需要更有弹性。

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经济形势的定调,指明了未来政策走向,有利于凝聚各方共识。“六保”明确了中央政策调控的底线,就业放在首要位置。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经济前景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下,今年保就业需要什么样的增长目标,一揽子政策究竟是什么样的组合?这是市场目前关注的焦点。

这些议题将会逐渐明朗化,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已经在行动。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在月度例行发布会上首次回应了“一揽子宏观政策”的具体内涵,政策着力点分别是:复产达产、加大政策对冲、扩内需、帮扶企业、就业与民生。当天财政部发布会上释放消息,财政部部长将亲自挂帅,加强地方保基层运转工作。

为何是这“六保”?

中央一直在强调底线思维。像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疫情不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而且对全球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全球化进程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都会带来一系列深刻影响。面对全球疫情变化的不确定性和严峻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坚持底线思维、完善底线管理尤为重要。

“六保”无疑是明确了底线管理的主要目标。疫情冲击下,企业经营困难加大,紧接着就业、收入、民生等问题也将凸显。

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张明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论坛(CMF)研讨会上表示,政治局会议强调“六保”,表明极端情况下需具备底线思维。“六稳”和“六保”的唯一交集就是就业,今年的就业形势严峻。

王一鸣表示,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要把保企业、保就业、保民生放在核心位置。保住了企业,就保住了就业,也就保住了民生,就守住了底线。增长目标固然重要,但就业和民生更重要,从根本上说,两者是一致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围绕保就业、保民生的政策在陆续出台。积极就业政策包括产业投资将优先考虑就业带动力强的,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以及专车专列帮助农民工返岗复岗等;保民生的政策,则包括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发放临时性生活补贴,将部分重点群体纳入救助范围,还在研究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等。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上述CMF研讨会上表示,在高度不确定性下,底线思维就是考虑最糟糕的情形,然后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避免突破底线。

刘元春进一步表示,一季度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下降了3.9%,这还只是平均值。如果考虑到不同阶层的分布,部分群体受影响较大,保民生的压力并不轻。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则列出其他的风险点。比如,疫情的全球蔓延,带来粮食生产和国际供应发生变化,国际能源市场在多方作用下剧烈震荡,这些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一季度财政收入、支出双双下降,财政收入更是下降了14.3%。4月20日,财政部一季度数据发布会上释放消息,财政部专门成立了以部党组书记、部长刘昆同志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工作的统筹指导,研究解决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重点放在“六保”上

百年不遇疫情冲击下,一季度我国经济下降了6.8%。3月以来,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各项数据都在改善。数据显示,4月上半月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1.2%,经济正在逐渐恢复正增长。

但是,海外疫情的蔓延,带来新的变数。欧美等主要经济体,难以像中国这样通过强有力的管控,在较短时间内控制疫情蔓延、救治病患,疫情对全球经济的拖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疫情过后,国内消费是否出现恢复性增长,也需要再观察。3月份数据显示,汽车、房产等大宗消费在加快恢复。但一季度居民收入实际负增长,后续是否影响消费意愿;2个多月社交隔离下,是否影响居民消费习惯等,这些都存在变数。

张明认为,今年一季度经济下降了6.8%,比估计略好一些。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长2%-3%,三季度增长6%左右,四季度在7%左右。这样全年经济大致增长3%左右,3%是今年相对可实现的目标。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