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外来人口、民营企业聚集,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均任务艰巨,福建晋江是我国民营经济重镇,面对国内外疫情和经济形势新变化,常态化疫情防控如何到位?订单流失、产能缩减、生产经营困难如何应对?对此,记者近日走进晋江部分企业蹲点采访、求解答案。
“从没见过这么严重的危机”
晋江是我国著名的制造业重镇、“品牌之都”,纺织服装、鞋业、食品饮料等民生产业集聚、特色明显。不过,新春以来,受国内外疫情的影响,当地企业内销外销市场均遭受冲击。
内销为主的企业首当其冲。“我们企业一年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三四月,一个是九十月。因为疫情的影响,等于一半的高峰已经错过了。”卡尔美(中国)总经理柯永祥说。
晋江的明星企业安踏是中国体育品牌龙头,2019年,安踏集团营收达339.3亿元,同比增长40.8%,连续6年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还创下上市以来最佳业绩。2020年春节,原本正是企业销售高峰期,却因疫情放缓了奔跑的脚步。
安踏集团执行董事、集团总裁郑捷介绍,在1月底到2月底的5周时间里,安踏80%以上的街边店铺关闭无法营业,安踏主品牌2020年一季度整体业务与预期相比下降20%-25%。
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出口企业面临更大冲击。晋江市商务局介绍,疫情全球持续蔓延,除了国内一些企业的共性问题之外,当地外贸企业还面临接单难、履约难、国际物流不畅等诸多难题。
“我做企业30多年,从没有见过这么严重的危机。”福建华昂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杜丕皇说。这家给国际知名鞋服品牌做代工的龙头企业,3月中旬以来,海外客户取消了近30%的订单,公司损失惨重。
“全产业链联动复工复产”
晋江市市长张文贤说,晋江制造业经过数十年积累,形成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原辅料企业等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基础和全产业链优势。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上下游企业,国内订单充裕的内销企业将部分订单转移给因海外订单取消暂时陷入困境的出口企业,实现全产业链联动复工复产。
傍晚6点,位于晋江陈埭镇的乔丹体育鞋业中心灯火通明,伴随着智能切割机的轰鸣声,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生产下一季的运动鞋。
“公司6000多名员工已全部返岗,生产线也满产能运转,4月份预计出货170多万双。”乔丹体育鞋业中心总经理王飚说,尽管2月份几乎停摆,但随着国内疫情形势持续好转,国内市场正逐渐回暖,一些传统的外贸生产企业看到商机,也要求加入他们的供应商队伍,转做内单。
乔丹体育去年销售近60亿元,是当地较大的鞋服企业,目前已带动上下游200多家企业复工复产。
这并非个案,目前,晋江170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复工,388个重点项目全部复工,全市企业员工到岗率达90%以上。特别是以内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数以万计的企业开足马力生产。
在晋江安海镇的嘉利儿童用品有限公司,员工已悉数返岗,开足马力生产海外订单玩具。这家企业的订单未受疫情影响,最近还签了一笔1200万美元的大单。
公司负责人陈昱升告诉记者,以前订单嘉利全靠自己生产处理,从人工和资金上都需要有较大的投入,企业往往不敢单独承接较大的订单。现在,他们对整个制造环节进行了调整,把接单、设计、注塑、流水线组装等诸多生产环节独立拆分出来,每一个环节分别承包给外来的团队。这些团队在服务好自己企业的同时,也可以自由承接外面的订单。
“嘉利公司降低了成本、优化了制造环节,也带动更多企业恢复生产,一举多得。”陈昱升说。
政府“有形之手”也在发力,今年以来,晋江通过创新金融服务,确保有经营能力的企业不因银行抽贷、断贷陷入绝境,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工具对企业扶持力度,税费减免,搭建拓展市场平台等,给予企业更多帮扶。
“尽管形势艰难但我们没有裁员”
一方面是外贸企业承压明显,企业订单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预期稳、人心稳、社会稳。如何统筹做好防疫情、稳就业、保用工工作,是摆在晋江市各相关部门和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企业因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可通过工会或与职工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或者少裁员。”近日,晋江市东石伞业公会向会员企业下发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会员企业阶段性降薪控本的指导意见。晋江市东石伞业公会秘书长王有余表示,下发这份文件的主要意图就是引导会员企业积极应对,维持住生产与工人,以待疫情过后,行业复苏。
“我们和客户协商,一部分订单继续生产,日后交货,同时还新接了一些本地订单。”杜丕皇告诉记者,尽管形势艰难,但公司没有裁员,一线员工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
“全市没有出现企业大量裁员现象,熟练的技术工人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企业普遍看好今后的市场复苏。”晋江市商务局局长蔡文卿告诉记者。
为了帮助企业稳岗位、保用工,晋江市力推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落地见效,支持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
晋江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