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脱钩”的传言一方面是跨国公司加码在华投资
世界需要苏醒的“世界工厂”
虽然传言不断,但就目前而言,全球产业链不仅无法与中国“脱钩”,甚而因为疫情可能在某些方面会连接得更紧。然而从长远来看,各国加强对制造业的把控,可能会在疫情过后成为一种趋势,我们必须做好应对产业链变化的准备,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国际合作。
-----------------------------
最近,有传言称美国、日本等国政府计划帮助本国企业从中国市场撤离,试图将产业链转移回本国或其他国家。但随后众多媒体报道证明这些说法并不真实准确,不少企业家也表态称,短期内全球产业链无法与中国“脱钩”。
中国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复工复产步伐加快,全世界都需要这座苏醒的“世界工厂”。但与此同时,必须看到,疫情过后世界经济格局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一些国家可能会加强对制造业的把控,尤其是涉及民生保障、经济命脉的产业。以国际分工合作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将面临更大挑战。
被误读的设想:美日企业要撤离中国?
美国企业要撤出中国的误读消息源于一个采访。
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拉里·库德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应允许企业将从中国迁回美国所发生的所有成本,在当年进行100%的“费用化处理”,即减免这类企业部分税收。值得注意的是,这位美国政要在讲话中使用的是虚拟语气,这些意见都只是设想与建议,且美国政府也尚未正式出台相关政策。
类似的误读也发生在日本方面。日本政府内阁会议在4月7日通过了一份新冠疫情紧急经济应对方案,其中提及要鼓励国内投资和鼓励海外供应链多元化。但有媒体误读为日本试图将制造业从中国迁回本国或东南亚国家。
全球经济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链上下游的分工合作也越发密切。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各国分工合作的循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对防疫所需的医疗产品普遍实行严格管控。德国停止向瑞士出口口罩、印度限制其非专利药物的出口……据全球贸易预警组织(GTA)发布的《全球贸易警报》统计,自今年年初以来,已有50多个国家的政府对医疗用品实施出口限制。
新冠疫情也加剧了各国就业压力,在美国,连续三周申请失业金的人数超千万。因此,美国政府迫切希望能提供大量工作岗位的制造业回流。美国多年来一直在呼吁制造业回流,美国许多政要也多次重申,鼓励企业将生产基地迁回美国。
但效果并不明显。数十年的“去工业化进程”导致美国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今年3月份,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发布的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为49.1,超过预期值,不及前值,再次回落到荣枯线下方。市场机构分析称,美国制造业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已开始显现,随着疫情持续恶化,美国制造业PMI将会进一步下行。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以补贴等形式让企业撤离中国难以生效。一方面,很多外企到中国发展是看重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以补贴促回流不是“出钱搬家”这么简单,一次性的政府补贴不能解决企业回国后面临的成本上升问题。
针对外企要从中国撤离的流言,商务部发言人高峰在4月16日举行的网上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疫情对在华外资企业造成一定影响,但中国没有也不会出现大规模外资撤离情况。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是各国企业多年来共同努力、共同选择的结果,是各经济体要素成本、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全球供应链只有在开放、合作的环境下才能实现效率和安全。
“脱钩”不现实,外企加码在华投资
种种数据和现象都显示,外国投资者持续看好中国,不会离开这个市场。
中国美国商会2020年《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尽管目前美国在华企业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等一些问题,但从长期来看,中国仍会是大多数在华美资企业的重点市场。华南美国商会疫情影响报告显示,75%的受访企业表示,无论疫情影响如何,不会改变在华再投资计划。
华东地区日商俱乐部基于区域内710家日企会员的调查:在华东地区有生产线的日企中,有86%的表示没有产业链转移相关计划。
大规模复工复产也增强了外企对中国的信心。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全国重点外资企业复产率超过70%的企业占72.8%,较上周提高0.9个百分点。据有关调查,中国华南地区98%的日资企业已恢复生产,开工率达到100%的企业占41.4%,开工率为80%至100%的企业占42.3%。
摩根士丹利分析认为,这次新冠危机会放慢贸易战以来产业链的搬迁趋势,而非加快。一方面是因为搬迁意味着新投资,但全球衰退阴霾下投资意愿大大减少,跨国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现金、减少投资,而非新资本开支;另一方面,中国在复工中展现的管理能力进一步验证了它相对其他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优势。而且,疫情促使下一阶段的产业更重视数字基建,中国恰巧正在5G、数据中心、IoT等数字基建上加速。
在上海,有一组数据颇为出人意料。3月份,上海实到外资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20.8%。一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