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了就业,就意味着稳住了民生,就保住了经济未来恢复增长的希望。
一季度GDP增长下滑6.8%的数据发布后,应对药方也随即开出——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强调做好“六稳”工作的同时,首次提出“六保”任务,而此前位居“六稳”之首的就业再度被置于首位,即保居民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在疫情发生之前,就业已然被置于宏观调控政策的优先位置;在疫情“黑天鹅”飞起后,就业更成了保存经济未来火种的最关键部分。
从“熨平”经济周期角度来看,在经济转型升级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关键时刻,宏观调控把就业置于首位,能够发挥出巨大的蝴蝶效应。按照经济学的传统理论,作为宏观经济的核心指标之一,政府可通过就业政策对失业率进行干预,进而实现逆周期调节、对宏观经济的调整。
而无论是稳就业还是保就业,核心环节依然是企业。由于疫情在春节期间暴发,传统上将春节作为重要获利窗口期的行业如影视娱乐、住宿餐饮、旅游等损失惨重。此后疫情持续,整个服务业都未能幸免,有的行业企业至今没法复工复产。
随着境外疫情快速扩散蔓延,又出现了国际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资金周转困难、国际人流物流不畅等新问题,部分已复工企业面临再次减产停产风险,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正是从对一个个企业形成的巨大压力开始的。而这些受冲击最强烈的二三产业,恰恰是吸收就业最多的产业,中小企业更是就业的生力军所在。疫情影响企业经营,自然也冲击就业形势。正因如此,此次会议将“保就业”放在“六保”之首。
要保住就业,关键还在于保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眼下,各地复工率在上升,这意味着疫情影响在不断收窄;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此前长达数月的停工停产已经产生了巨大的资金流压力,助其渡过难关,进而促进更多就业,需要来自公共政策在税收减免、金融资金等方面的进一步帮扶支持。
在宏观政策定调后,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还要有更强的针对性。比如今年以来,央行两次针对中小商业银行降准,体现了对中小企业的重视;而接下来,还应鼓励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出台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而且要更具普惠性,切实帮扶中小企业,进而实现“保就业”目标。
在现实经济运转中,就业意味着个人能够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家庭也就有了维系正常运转的资金支持,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已经是被验证的最优扶贫手段之一。保住了就业,就意味着稳住了民生,就保住了经济未来恢复增长的希望,可以说就业是“疫后”经济恢复的最大“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