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如今的吉林长春,冰雪已经开始消融。但在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之际,冰雪产业却只能眼睁睁回首一个消费旺季从身边溜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冰雪产业在过去的这个冬天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吉林冰雪产业经历了一个凛冽的“寒冬”。
黄金旺季已经过去,损失也无可挽回,冰雪产业需要重新拟定方向,很多项目运营方都在努力寻找新的融合产业模式和发展路子,冰雪产业仍对未来抱有信心。近日,经济日报记者深入吉林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冰雪大世界,为您揭开冰雪产业的发展现状,一同探究疫情过后的冰雪产业路在何方。
在吉林省,提起冰雪产业不得不提长春莲花山冰雪大世界。作为去年年底刚刚建成的主题公园,该公园一经问世就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增长潜力。开园首日就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焦点,不仅吉林省省长等省级领导出席开幕式,2万多游客也慕名而来,盛况空前的景象预示着一个冰雪产业的现象级项目正在冉冉升起。
然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这个刚刚起步的优质冰雪项目不得不停下前进的脚步,冰雪消费大展宏图的美好愿景在这个冬季无奈搁浅。作为吉林冰雪产业的重点项目,莲花山冰雪大世界还没来得及体验成功的喜悦,就要考虑如何努力生存下去了。
冰雪经济被寄予厚望
吉林省长春市位列“2020年全国冰雪旅游十强市”,冰雪产业以雪见长,但没有冰雕产品一直是产业发展的短板。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经济的新发展理念让长春人开了窍。同时,为了响应国家体育总局《“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要求,发展寒地冰雪经济、全域旅游、全产业链旅游,长春莲花山冰雪大世界项目应运而生。
此前,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邵大明考察了全国最有吸引力的冰雪城市哈尔滨,发现冰雪大世界的模式非常契合当前长春冰雪产业的发展方向,这种形式不仅能聚拢游客、收获人气,还能带来可观的综合效益。“莲花山地处长春城区东20公里,位于世界三大粉雪带,素有‘微缩长白山’的美誉,哈尔滨的成功经验也能在莲花山复制。”邵大明下定了决心,项目如果做成,不仅本区收益有了保障,也可让长春从冰雪旅游的过境地成为旅游目的地。
与邵大明一拍即合的是吉林省建设集团董事长江礼成,该集团共投资8.5亿元建设了一座滑雪场与一座冰雪大世界。
但说着轻松做着难。莲花山冰雪大世界总占地面积为1.08平方公里,总用冰量、用雪量超过30万立方米,需要建造大型冰建、雪景,冰雕、雪雕等独立景观130处。但建设方克服困难,从去年10月开始准备,12月7日采冰,21日试营业,入场建设只用了15天,创造了冰雪项目工程建设的奇迹。
就这样,一座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错位发展的长春莲花山冰雪大世界拔地而起。哥特式元素、中国元素、奥运元素相结合,特有的冰雕雪雕成为独特风景,冰雪大世界与滑雪场连为一体,39个娱乐项目布满景区,420米世界最长的冰滑梯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莲花山也从冷落的小村镇变得人气兴旺。莲花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纪工委书记庞敬波介绍,冰雪大世界的兴起培养了一批本地年轻人成为“冰雪工匠”。农民也积极打造民宿、饮食一条街,创造了很多商机。就连在外的打工者都愿意回来创业,或者在这里就业。
“冰雪经济成了富民产业。”庞敬波表示,每天冰雪大世界的入场人数能达到1万多人,营业收入近200万元,冰雕项目的经济带动能力逐渐显现,无论投资者还是园区管理者,无论游客还是从业者,都对这个新项目寄予厚望。
但不巧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了。
多措并举应对疫情危机
一切美好的愿景都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回原形。农历腊月二十九,容易发生聚集的演艺广场关闭,园区开始限流;农历除夕,园区开始排查游客信息;农历正月初二,所有景区完全关闭。要知道,关闭景区的这一个月,正是冰雪旅游的“黄金期”。客观上,从气候条件看,冰雪大世界只有两个月的观赏期。
吉林省建设集团副总经理陈岩无奈地表示,从冰雪大世界运营一个多月的时间看,每天2个景点能创造几百万元的营业收入,效益非常可观,如果没有疫情,收回冰雪大世界项目的单项投资成本是没有问题的。
从开业时的欢欢喜喜,到3月初的雪雕落泪、冰雕哭泣,这个难挨的寒冬让冰雪产业感受到寒冷。
想要立足长远,必须顾及当下,冰雪大世界没有时间失落,最要紧的就是先活下去。
“全力以赴出手帮扶!”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及时行动组成专班,推进项目后续建设,所有涉及办理的事项实施“并联开展”,压缩办理周期。
邵大明表示,要为企业在莲花山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不遗余力,包括申请缓交配套费、提前办理开工许可证,帮助滑雪场申请上级补助,等等。专班与吉林省建设集团开展专题座谈,在项目的用地、规划审核、手续办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全力配合,促进新上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为了应对疫情,同时也是为下个旺季早做打算,吉林省建设集团专门建设了一座冷窖,为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