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李扬
我讨论的题目是“做好应对新型长期衰退的准备”。在这个总题目下,我主要同大家分享对四个问题的看法,因时间有限,我主要谈观点,不展开论述。
在阐述这些看法之前,首先简要说明一下我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看法。我总的感觉是不乐观,而且是非常不乐观。我用新型长期衰退来概况当前的全球经济,一是说我们面临长期衰退,二是说这种衰退非常特别,我们过去没有遇到过。在这次疫情大爆发之前,2019年的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已呈下行趋势。结果,屋漏偏逢连阴雨,冠状病毒汹汹而来,整个经济的运行被推出了正常轨道,下滑到了更低一级的轨道上。
应当清楚地看到,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全面且巨大。大致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为7个方面的冲击,即:需求冲击、供应冲击、金融冲击、生命损失的冲击、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中小企业破产的冲击以及全球产业链冲击。这些冲击中任何一个都不容易对付;七个冲击叠加,当然压力更大。这些冲击将在中长期内影响和冲击全球的经济增长动能和发展潜力,把全球经济推向一个水平更低的增长轨道。4月9日,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在为IMF与世界银行远程春季会议发表揭幕演讲时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将急剧跌入负增长,全球预计将出现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经济后果。我基本上同意她的看法。
基于以上背景,我想同大家分享四个看法。
一、研究当前形势的方法
大家知道,从事研究,第一重要的是方法。各种各样的结论,背后都有某种方法在支撑着。那么,面对疫情冲击这一新局面,怎样的分析框架是最适合的呢?最近我看了一些材料,也做了一点思考,我认为,疫情经济学可能是最适合的分析方法,更准确地说,在各种分析方法中,疫情经济学可能最具针对性。我概括一下,分析疫情蔓延下的经济运行,有三个要点。
第一,当前,一切政策产生作用的前提,是疫情能得到控制。如果不能优先应对好控制疫情这场公共卫生危机,不能有效对付病毒及其传染,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的所有政策都将归于无效。
第二,由第一点可以自然地得到这样的推论:经济衰退成为目前应对新冠疫情的一项公共卫生措施。这是因为,我们所采取的所有措施,或者阻碍了人们工作,从而加剧了供应端的衰退,或者阻碍了消费,从而加剧了需求端的衰退。这意味着,在目前的情形下,经济衰退是正常的,是有意为之且不可避免的。这就将危机的医疗因素、人口因素与经济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了。
第三,疫情中形成的一些产业链的断裂,可能永远不能恢复。如果疫情持续较久,则疫情结束后的经济,将被全面推向比疫情前更低的增长轨道。
基于以上三点,主要结论是:面对疫情,防疫是压倒一切的目标。在这里,不像其他领域和正常时期,根本不存在诸目标之间的权衡,亦不存在与其他经济政策目标的“替代”问题。在保证实现控制疫情这一目标的基础上,经济政策只能聚焦于防止经济过度衰退上。在这个意义上,目前各国采取的“刺激计划”,本质上都是“保护计划”。这些计划需要为各类员工、企业、银行以及生产网络提供保护。此外,它也需要激发人们对于经济终将恢复正常的信心,同时为经济上需要帮助的公民提供保护。
我最近同很多人讨论过这个问题。近来,国内很多地方开始复工,用电量也上去了,但是复产的情况非常不乐观。有人说这种复工不如不复,而我要说的是,复工哪怕不复产也好,灯亮着说明单位还在,人还在,大家希望还在。我们必须明确:在疫情蔓延期间,政策的指向恐怕不是刺激经济,而是要维持企业生存和人口就业。活下来才有希望,活下来就有希望。因此,尽可能维持企业运转,致力于恢复信心,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我以为,这是我们研究当前形势的分析方法。
看一看4月9日美联储公布的政策声明,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分析方法和由此产生的政策立场。美联储的声明称:当前最优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共卫生危机,货币政策的职责是在此经济受限时期,行使全部权力以提供救援和稳定,所采取措施要“强有力、积极主动甚至有攻击性”,确保经济在疫情结束后能够强有力复苏。不难看到,这里的重点在于保持稳定和恢复信心。我们看到,从3月初展开规模空前的一体化救市措施以来,美国的财政金融政策的救助触角已经伸到了经济的每一个角落,救助对象也广泛包括了住户、企业、州和地方政府等一切主体。仔细分析这些举措的导向就很清楚,维持生存是第一要务。放眼世界各国,莫不如此。这种政策逻辑,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借鉴。
二、对策要点:就业优先、生存为要、民生为本
根据前面的分析方法,抗疫时期整体的政策要点就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即:就业优先、生存为要、民生为本。这几个要点,是前面讨论的合乎逻辑的推演。环绕上述目标的对策,堪称汗牛充栋,诸如财政方面的减免降税和各种补贴,社会政策的免租金、发救济,货币金融政策的加贷款、降利率等等。这些都十分重要。
其一,要切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大家都知道,中小微企业关乎就业,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