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研究部署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审议《关于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等情况的汇报》和《关于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情况的综合报告》。
会议指出,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我国疫情输入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
会议强调,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要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有效扩大内需,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动态优化完善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当前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督促各国加强政策沟通共同抗疫。3月26日晚间,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召开,并对外发布声明承诺竭尽所能,使用现有一切政策工具,降低此次大流行病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损害,恢复全球增长,维持市场稳定并增强经济韧性。
我国宏观应对政策在升级,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其中,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首次明确提出“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以及“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包括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财政政策祭出组合拳为了对冲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中央始终明确要加大宏观政策力度。
像疫情初期推出的财政兜底救治费用、针对医护人员补贴、防疫物资进口免税等,以及2月份推出的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缴费、专项再贷款支持重点物资生产企业扩大产能等,均属宏观应对政策范畴。
疫情在全球范围的蔓延,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变数,部分机构认为世界经济今年将不可避免陷入衰退,这势必影响我国出口企业,为我国经济带来新的下行压力。
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对外释放明确积极信号:宏观政策力度要加大,要推出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对比此前的表述,这次对财政政策部署颇多,除了此前已经明确的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还首次提出“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
“去年赤字率是2.8%,我们建议今年赤字率可以提高到3.2%左右,按照去年我国GDP规模接近100万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2%左右可以带来4000多亿元增量。之所以适度提高赤字率,因为赤字率提高太多,会影响整体债务评级,在国际市场融资利率可能会提高。”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前2个月数据显示,疫情对我国经济短期冲击明显,前2个月消费、投资降幅均超过20%。这对财政运行带来压力,2月财政收入受疫情影响下降21.4%,财政支出进度放缓,前2个月财政支出同比下降2.9%,受疫情影响部分项目暂未启动。
杨志勇表示,因为疫情对经济、财政短期影响较大,所以在适度提高赤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特别国债。前2个月数据来看,地方财政吃紧,发行特别国债后,中央可以向地方增加转移支付。
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特别国债是有专门用途的,这次用来抗击疫情,主要用于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包括对受影响比较大的行业、企业、家庭进行转移支付或补贴,以及给中小企业融资做财政贴息等,用于这些领域。
历史上我国发行过两次特别国债,一次用于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一次用于中投公司资本金的筹集。这两次特别国债的发行,属于长期投资的范畴。
“这个特别国债大部分应该用于当期转移支付,部分可用于投资,地方专项债资金应该更多用于投资。”张明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为了应对这场百年不遇的超级疫情冲击,财政政策应该要有一些超常规的安排。推出特别国债,可以对受疫情冲击很大的市场主体展开救助,很重要的是对中低收入阶层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包括发现金、消费券;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进一步减税降费、退税退费、直接进行补贴等;还有对疫情影响较严重的外贸企业,进行一次性的财政扶持。
“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其深度和广度是超预期的,二季度外部冲击会逐渐显现,所以财政短期刺激政策力度不能太低,要避免短期冲击长期化。”刘元春表示。
疫情在世界范围的蔓延,主要经济体应对政策在不断升级,像美国将推出史无前例的2万亿美元刺激方案,包括直接援助、贷款和补助。
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声明中提到,“我们正在向全球经济注入超过5万亿美元,以作为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经济措施和担保计划的一部分,抵消大流行病对社会、经济和金融的影响”,以此来彰显G20维护世界经济的决心。
扩消费+稳外贸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在防控措施到位前提下,要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要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启动实体商店消费,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要加强国际经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