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疫情之下 政策应对要避免"过度刺激"和"扩张不足"
时间:2020-03-14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冲击。如何采取各种经济政策更好配合疫情防控、助力复工复产,减少疫情冲击,顺利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各项目标,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核心。很多研究团队和机构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和措施,其中一种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效仿2008年“4万亿刺激计划”,出台类似的高强度刺激计划。

本文认为,需要弄清楚疫情对于中国经济在短期和中期层面带来的各种影响,避免贸然根据当前“非常态”管控时期的表现,来进行政策设计和政策选择。

一季度经济增速的不确定性现在很多研究团队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各行业公布的高频数据、自己的抽样调查数据以及各类大数据,对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估算。这些估算不仅没有共识,也不准确。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比较悲观的观点认为一季度负增长,比较乐观的观点则认为还能达到5%。13个团队预测的一季度增速的中位数为3.4%,平均数是3.1%,离差超过2个百分点。

为什么大家没有共识呢?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抽样调查、高频数据、大数据,以及官方目前发布的零星数据,我们很难完整推算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因为中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以及不同主体的差别太大,简单利用抽样调查、高频数据、大数据难以反映中国经济的全貌。

第二,春节因素带来的强烈扰乱因素,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春节休息时间、复工时间以及产能利用率都十分不一样,简单用法定假日扣除法十分不准确。

第三,在疫情冲击下,以劳动力汇聚和人员接触交流为核心的传统经济部门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网上销售、网络会议等新经济和新型生产方式却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传统经济产生了很强的替代效应,缓冲了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如何测算新经济,方法还不成熟。

第四,我们往往把视角盯住一些重灾产业,没有高度重视医药和一些相关行业的超负荷运转。例如口罩生产,它的产能利用率达到120%。

第五,我们很难根据1-2月已经发生的状况,来推算3月的经济运行情况。疫情防控仍在推进,仍不能放松警惕,复工复产的实际状况难以估算,疫苗研制等因素如何作用于疫情还拭目以待。事实上,一季度GDP主要产生在3月份,而3月中下旬的经济运行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第六,最近更为不确定的因素是世界疫情扩散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从全球金融市场和各国政府的反应来看,发生全面蔓延和世界经济衰退是大概率事件,但发生程度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因此,疫情导致2月份中国经济短暂停摆,对于中国经济产生冲击是共识,但疫情对于一季度经济的冲击程度却还没有共识。

我们对一季度的数据测算不能简单化,不能依据大家的观感进行过度悲观化的估算,也不要急于做出武断的结论。等我国疫情不断控制、世界疫情状况全面显现、3月份国家统计数据公布,再进行深入判断、全年预测和政策选择也不迟。

对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判断分歧巨大基于一季度冲击和各种假设基础上的全年模型预测目前也没有共识,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是2020年经济运行的一个特征。

短期疫情对于大型经济体的冲击往往是一次性的、外生的、暂时性的。因此很多模型假定短期疫情不会对潜在经济增长能力产生影响,疫情冲击就像“女巫的诅咒”一样,在魔法施加时产生休克式停摆,在魔法解除之后快速恢复常态,一般模型都假定2-4个月内恢复常态。但也要防止短期冲击转化为中期持续冲击的可能。

一是“女巫的诅咒”效应要成立,前提是被施魔法的主体和个人不会被魔法困住而发生功能性、器质性的病变。对于经济循环来讲,这意味着经济主体不要破产太多、劳动力不能过多退出经济系统。二是不能出现过度救助和过度刺激。否则,一方面会导致过高的宏观债务率,现代金融学已经表明,过高的宏观债务率会造成潜在生产能力持续损失,带来潜在增速的趋势性下滑;另一方面会导致反向激励,使社会经济公平体系受到冲击。三是避免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带来的产业外迁或替代。四是不要出现悲观预期的自我强化。如果经济循环启动缓慢,悲观预期会进一步蔓延并自我强化,可能导致需求和供给在低水平达成均衡。五是我们能否把握住转危为机的窗口期,推动制度改革、治理体系再上一个台阶,使我们期待的制度红利出现。

除了需要准确评估一季度GDP的短期损失,2020年我们还要面临一些其他不确定问题:如令人关注的全球疫情蔓延,消费是否会出现补偿式爆发(比如,春节消费预算是否会在下半年集中支出),疫情在世界范围的蔓延及引发世界经济衰退程度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这些冲击如何通过世界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等等。

目前很多研究团队对于2020年中国经济全年增长进行了假设性预测。这些预测除了一般意义上“V”型反弹的共识,在其他方面分歧很大。

政策选择需要新框架不宜过早武断地判断当前经济形势,更不能基于各类先验判断出台过度刺激的方案。在目前悲观预期上扬、各类恐慌情绪还没有完全消退的阶段,现有一些预测和抽样调查可能放大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