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来了!近日,科技部、发改委等国家五部委联合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并确定深圳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科技,一直是深圳的代名词。深圳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得了来自国家顶层设计的进一步提升和巩固,深圳应如何夯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根基”?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在深圳福田保税区和皇岗片区调查发现,包括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内的几个重点建设已经按下“加速键”,科创气息也越来越浓。
有市场人士认为,相比于北京、上海及合肥的科学中心而言,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定是高度市场化的,让政府科研机构有转化研究成果的积极性,让企业科研机构关注基础研究的战略性,支持大大小小的创新个体试错,进而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
重点建设按下“加速键”
2019年,深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6927.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7%。在深圳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这种高质量发展就源于科技创新。2019年,深圳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155.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8%。这背后,是深圳对科技创新源源不断的大力投入。深圳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内科技创新实力最强的城市,大湾区规划纲要也对深圳的科技创新地位给予很高定位。
其实,早在去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就已明确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不久前印发的《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中,更是将“加快创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列为重中之重。
一系列“施工图”路径详尽,包括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内的几个重点建设已经按下“加速键”。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福田区南部与香港接壤处,合作区跨境直联互通,其中河套A区位于香港侧,建设“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深方园区”的东侧是以福田皇岗口岸为核心的河套C区,西侧是福田保税区。
证券时报记者在福田保税区和皇岗片区调查发现,许多重大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包括皇岗口岸重建和地铁3号线南延线、深港开放创新中心等项目。与深圳一侧的河套片区不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位于深圳河南岸的落马洲河套地区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最大限度地保留着原生态环境。不过,近期落马洲河套地区也有多处地块正在进行填土工作。首块可供港深创科园公司用作上盖发展的土地预计2021年或之前完成。
走进福田保税区,记者第一感受就是深港合作和科创的“味道”越来越浓。地铁3号线福保站的施工围挡,已经换成“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原本是“深化合作互联互通”的福田保税区标语,也已经换成“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与深圳一般街道的路牌不同,保税区内的一些路牌极具“港味”。在广田深港国际科技园,记者了解到,该园区已引进香港大学病毒学研究所、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放创新平台等多个科研项目。园区采取政企合作的方式,形成优势互补,吸引香港、国际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型企业项目入驻。
“以前保税区多数是一些旧厂房和工业园区,以制造和物流企业居多,交通不方便,最近这一年多的确有很多科技类企业进驻,变化还是很大的。”在保税区一家设计公司工作近10年的陈晨告诉记者。记者也查阅了2015年公布的《福田保税区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当时福田保税区的重点发展领域是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大产业集群。
除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记者发现,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已集中一大批高端科研机构,包括鹏城实验室、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工程等。而在光明区,光明科学城启动区是光明科学城首个正式动工建设的土建项目。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生命科学组团中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配套科研平台,并配建科研办公、会议、专家公寓和学生宿舍及生活配套设施,目前也已全面复工。
资本助力基础创新
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硬核”,少不了众多的科技创新产业元素,以及一批聚焦前沿产业技术产品研发的中小企业。这些又离不开深圳肥沃的资本土壤。
“我们和南方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合作以来,引进了不少海外的科研项目来到深圳,在南科大提供的环境中进行持续研究。”深圳本土创投机构松禾资本合伙人袁宏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许多科研项目本身很好,可是由于资金有限,没有好的研究环境,支撑不了持续的研究。“高校有很好的研究环境,我们一起寻找不限于中国的前沿技术,研究形成的成果进行商业转化后,我们再进行孵化,成为我们的投资组合。”
清科数据显示,深圳私募股权创投机构在科技创新相关领域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金额及投资案例数占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不过,作为投资机构,财务回报也是其考量因素,但基础研究投入大、周期长,单一的企业和出资人都难以办到。
在袁宏伟看来,这种情况下,国家及政府的资金起到非常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