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专题研究:应对疫情冲击 稳增长需推进改革创新
时间:2020-03-09 00:00:00来自:民生证券字号:T  T

疫情防控需要权衡收益与成本

相对于SARS与甲型H1N1流感,新冠肺炎致死率低于甲型H1N1流感和SARS,但传染性更强。传染病大规模流行后,疫苗是唯一有效的控制传播手段。隔离等非药物干预措施成本太高,且效果相对不高。疫情全球扩散使得输入风险提升,传染恐难杜绝。以2009年甲型H1N1流感为例,采取防输入措施后,截至2010年3月31日,中国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依然达到12.7万例。

全球价值链或受到冲击

疫情全球扩散或对全球价值链产生冲击。中国从韩国和日本的进口商品集中在电机、电气、机械类商品及其零部件等高科技产品上。韩国、日本疫情快速扩散可能使得中国的零部件进口受到冲击,给国内进口替代行业带来发展机会。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集中在一季度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将集中在一季度,但力度大于SARS和甲型H1N1流感,不排除一季度若干经济指标落入负区间。中国的制度优势与强大的疫苗研发能力使得疫情扩散相对可控。参考中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发的进程,预计4月疫苗即可上市。随着民众信心回升,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增速有望反弹。

通过推进改革创新克服潜在增速的制约

要实现5.6%的年度经济增速,需要后三季度GDP增速维持在7.3%左右,将受到潜在增速的制约。潜在增速的三个因子分别为: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盲目扩大投资会形成产能过剩,无助于提升有效资本增长率。刺激消费将会导致通胀上升。唯有通过改革创新,方能克服潜在增速的制约。

稳增长基建优于房地产。虽然房地产产业链较长,但是,房地产投资会拖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潜在增长率制约经济增长。而新基建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10Y国债收益率仍有下行空间

新冠疫情突发使得中国经济增速低于预期,上市公司利润增速下降,经营性现金流恶化。但是,货币政策更加宽松抬升了股市估值,科技类等成长股因此受益,基建则受益于积极财政政策。一季度中国GDP增速或创1992年以来新低,10Y国债收益率短期内或下探至2.5%左右。信用债方面,信用下沉优选城投债,企业债优选信息产业和医疗产业。

风险提示

疫情防控不及预期、财政货币政策不及预期。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