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经济层面,考虑到疫情对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影响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差别,我们假设了三种疫情影响强度。在乐观情景下,2020年全球GDP增速为2.5%,比2019年下降0.4个百分点;在中性情景下,全球GDP增速下降为2%;在悲观情景下,全球GDP增速为1.2%。
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无疑增加了我国疫情防控难度,给经济恢复增长带来了不确定性。但另一方面,疫情蔓延产生的国际防疫需求和国际产业调整也为我国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国际大型企业可能推迟调整供应链。尤其在我国疫情防控已取得积极进展的情况下,在华保留相当比例的供应链有益于降低其全球供应链风险,疫情蔓延也会造成一些疫情重点地区的产业链向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的地区转移,为我国产业链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
从短期相关性看,本次疫情对股市造成的市场联动效应显著。从长期看,A股和其他地区的股市相关性并不高,本次疫情带来的相关性的提升会在未来一段时间下降。中美两国股市的弱相关性有利于资产多样化配置。在美股及其他股市收益预期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情况下,中国股市有望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者。
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已呈现持续向好态势,但在境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疫情还在继续蔓延。从疫情表现的危害性看,疫情的全球蔓延,将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本研究课题着重从疫情国际蔓延的角度,基于已经并可能进一步扩散的国家或地区,以及各地疫情程度的分析和预测,评估全球和各国经济受影响的程度,据此来分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层面,考虑到疫情对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影响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差别,我们假设了三种疫情影响强度,并结合扩散区域的可能性,建立了三种情景。在乐观情景下,2020年全球GDP增速为2.5%,比2019年下降0.4个百分点;在中性情景下,全球GDP增速下降为2%;在悲观情景下,全球GDP增速为1.2%。
疫情在全球蔓延使得我国将面临输入病例的风险,延迟我国防疫结束时间。全球疫情将造成海外需求和供应的不确定性。但由于我国疫情防控已取得积极进展,我国将获得更多机遇,包括降低国际产业链从中国转移的压力、满足增加的抗疫物资需求等。
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做好防范疫情输入性风险的准备;二是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的货币政策,但是要注意力度适当、结构合理;三是对受疫情全球蔓延影响较大的行业进行精准支持,鼓励信息科技等行业帮助海外国家抗击疫情,为疫情结束后向国际市场拓展做好铺垫;四是积极应对疫情全球蔓延对产业链的负面影响,同时布局完善国内产业链;五是扩大金融改革开放,满足海外资金在疫情蔓延下的避险需求,在国际疫情防控合作中发挥人民币支付结算功能,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六是继续体现大国担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应对逆全球化影响。
一、全球疫情发展状况和趋势
2月20日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呈现蔓延态势。3月初,韩国、意大利、伊朗、日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疫情;欧盟各国和美国也发现多起病例。在估计疫情国际影响的情景分析中,我们考虑了两个维度,即疫情影响的经济体以及疫情的严重程度。下面假设了疫情全球扩散的三种情景:一是乐观情景。疫情局限于中国、韩国、日本以及目前有疫情爆发趋势的欧盟和美国。除中国以外,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影响仅局限于服务业,但持续时间较短。二是中性情景。疫情持续时间增加,对主要经济体的影响从服务业扩大到制造业。三是悲观情景。疫情在全球扩散,且对经济的影响持续时间达到3个月。
二、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
(一)主要海外经济体和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
(二)对全球产业的影响
地区产业优势的差异,造成疫情对全球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影响存在差异。
1、全球产业对出现疫情地区的依赖度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重要枢纽,生产停滞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巨大。据日本经济新闻的分析,中国的制造业生产每减少100亿美元,海外整体影响约达67亿美元。
受日本进出口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美国、东盟、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是日本的主要出口商品。若日本的疫情进一步加重,预计将对机电、半导体等制造业的基础原料供应造成较大影响。
受韩国进出口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美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若韩国的疫情进一步加重,预计将对全球机电、运输设备等行业造成一定影响。
受意大利进出口影响较大的有欧盟、中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若意大利的疫情进一步加重,预计将对机电、化工、运输设备等行业造成一定影响。
若伊朗的疫情进一步加重,预计将对矿物燃料供应造成一定影响。
2、疫情对全球产业的主要影响
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将对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造成直接冲击;对产业链全球化的制药、半导体、汽车制造等行业以及强烈顺周期的能源行业造成较大影响。
3、疫情若进一步向欧盟、美国等经济体蔓延对全球产业的影响
与欧盟贸易联系较为紧密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盟、美国、加拿大、中国、日本等。
美国对全球出口中,机电产品、运输设备、矿产品、化工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