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全球抗疫 中国需要发挥更积极作用
时间:2020-03-06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COVID-19从地区流行走向全球大流行病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了。考察全球流行的趋势,现在已经有70多个国家出现了COVID-19的确诊病例,遍布除了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韩国、伊朗和意大利已经出现了社区性流行。大流行病并没有特别严格的定义,但是COVID-19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持续的流行差不多已成现实,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其实可以说是大流行病了。

全球大流行病给全球化带来挑战美国CDC是比较早的明确判断全球大流行病肯定出现的国家卫生机构,它们的判断是基于现实。虽然表面看,美国刚刚开始发现有不明原因病例感染,本土人传人的病例似乎还没那么多,但从对在华盛顿州发现的病毒测序分析来看,病毒已经传播数周,美国社区流行大概已不可避免。美国出现了大流行病趋势,反证了COVID-19已经是全球大流行病了。

当然,目前这个趋势变化还在发展之中,对病毒我们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所以也无法判断具体有哪些影响。特别是这种病毒本身还在发展变化之中,我们还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问题。所以现在做任何具体的预测,都为时过早。不过我们可以判断一些大致可能的趋势。

首先,如果出现了全球大流行病,肯定会有大面积感染,可能会有一些缺乏免疫力的易感群体会发病,甚至死亡。要求测试看病的人数比例会突然提高,同时目前又是流感季,那么就会叠加诊治压力,导致全球一些国家的医疗挤兑。

其次,我们也可以判断,在大流行初期,各国会争相对国际旅行进行限制。但是由于没有一个国际组织来协调这种限制,这种旅行限制必然会有一些极端过火的情况出现。对于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业都会造成重创。

再次,我们可以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做一些预判,SARS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主要是短期的,集中打击的是需求层面。这次不仅打击需求层面,而且由于会有大量人口感染,对于劳动力供给也会有很多影响。美国曾经对禽流感大流行做过模型计算,如果有40%的人感染,那么基本的食品能源供应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目前世界经济政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SARS发生时中国还不是一个全球关键经济体,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2003年中国占全球贸易的5%,目前已经占了全球的13%,所以即或只考察需求层面,也会看到非常不一样的变化。比如目前全球供应链已经开始出现问题,包括药品的供应,美国80%的原料药来自中国和印度,所以美国非常担心如果中国不能及时恢复产能,继续延迟交货的话,美国的药品会出现短缺。如果大流行持续时间较长的话,逆全球化趋势就会被加强。因为病毒传播如此持续下去,不仅会让反全球化人士宣扬全球化加速了病毒的传播,而且会让世界经济变得更加脆弱。如果流行超过一年,很可能出现全球经济衰退。

各国会选择调整策略,比如美国就会采取“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药品这种供应链就会转向更多的国家,甚至会恢复本土的制造,这样导致供应链缩短。这就是我们可能看到的逆全球化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中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这种逆全球化议题还会在美国大选中持续发酵。可能不仅是美国,其他国家的一些极端民粹分子也会以此为反全球化的议题。

对抗全球大流行病需要全球早做准备遇到这样的全球大流行病,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短期应该有一些应急准备。各国政府首先要做的是防止恐慌,要进一步把新冠病毒的致死率、易感人群以及传播能力做比较及时客观全面的介绍。一些西方媒体目前都在反复渲染这个病毒的可怕,其实即使在韩国,作为除中国以外病例最多的国家,其致死率也只有0.7%,与中国除湖北以外的省份致死率相近。过分宣扬病毒的可怕非常容易引发恐慌。如果大家都因为恐慌去疯抢医护物资,这会导致政府应对能力下降,医院和防疫机构得不到足够的防护用品,这是不利于各国政府、公共卫生部门还有医疗机构应对大流行病的。世界各国政府目前都要积极的应对,加强检测,备足床位,注意防范医院感染。尤其值得国际重视的是武汉防疫建立了大量的方舱医院,实践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应急策略,80%的COVID-19患者都是轻症,方舱医院是非常适合收治这个群体、防范社区感染扩大的。

中国是比较早的采取了国家财政负担救治患者的对策,韩国、新加坡目前也是免费,但是要求所有国家都这么做是不现实的。如果医疗保险不够覆盖检测和治疗费用,有些人就不会愿意去医院诊治,这就会进一步刺激大流行。所以各国政府这方面应该积极一点,争取做到免费检测。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也要面对全球大流行的压力,但现在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应该是恢复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特别是企业生产。只有中国快速的恢复供应链,才能加强全球防疫的基本能力。比如印度是仿制药制药大国,但是如果4月份中国还没有全面恢复供应,那么印度的仿制药生产可能就会受到影响,药品的价格就可能会上涨。

如果再过两周,全球大流行病的趋势完全确立,那么就要考虑把防疫重点也同时放在重点人群,包括重症患者,老年人和其他慢性病患者这些易感人群。病毒传开了,但病死率降低了,如果再加上疫苗研发成功和一批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