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1)消费受到的负面影响最为突出。
按照农历调整后,高频地产成交数据同比下滑50%,线下娱乐产业相关收入接近于零,物价出现春节期间出现逆季节性上涨,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77%,蔬菜价格同比上升20%。2)疫情对于建筑投资需求的影响暂未完全显现。
季节性工地的需求将在农历二月启动,短期疫情的影响体现在螺纹钢中游贸易商成交活跃度延迟释放,但供给弹性弱于需求弹性,造成总库存同比农历去年同期上升19%。同时水泥厂工人复工率下降,磨机开工率接近0%。3)2月份以来外贸景气度有所放缓。一些国家为控制疫情2月初执行相关的贸易限制和出入境管制,同时中国企业延缓生产,海运BDI指数在2月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同比下滑30%。
复工的节奏是当下市场的核心关注点,但复工速度有限。由于新冠疫情发生在人口流动率最大的春运期间,但减少人口流动性是防治疫情的必要条件。
因此从复工到经济复苏的中间还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人力流动规模,二是资本和人力的结合速度。因疫情的存在,防护资源的稀缺以及地方性的交通管制,人力流动的规模有限,春节至2月18日我国铁路发送总客运量达到42.2亿人次,较去年同期下滑84%,依赖于外来劳动力的一线城市迁徙规模也较去年同期减少71%。同时,资本和人力的结合速度同样受限,不需返程的员工复工率有限(城市拥堵指数明显弱于去年),已返程的员工大多尚在隔离期未能复工。
以时间换空间,经济复苏有效时点或在2月下旬。目前疫情的初步控制是得益于前期对于客运和城区交通的严格管制。截至2月18日,湖北以外的新增确诊数连续15天下降,全国新增疑似数连续9天下降。假设人口流动管制保持当下水平,全国新增人数疑似病例线性外推有望在2月下旬实现0增加。届时标志疫情得到完全控制,便是人力流动规模提升,同时资本和人力结合速度加快的适宜之时,也是经济复苏的真正有效起点。
风险提示:复工进度不达预期,疫情超预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