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 被"疫情"放大的"困境"和"自救之路"
时间:2020-02-17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网字号:T  T

岁末年初,突如其来的“黑天鹅”打破了本该红红火火、和谐幸福的春节时光,全民上下都投入到了战“疫”中。由于“疫情”对宏观经济及微观经营主体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所以实际影响目前还很难确切评估。历史的“尘埃”落到具体经营个体虽然各自境况大有差异,但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是这次“疫情”影响下比较“脆弱”的群体是确定的事实,中小企业要开展“自救”首先要搞清楚这几年中小企业为什么会这么难?

“疫情”放大了中小企业的“困境”

为什么说“疫情”只是放大了中小企业的“困境”?因为这个“困境”首先是技术革新和全社会的经营创新引发的,而年初偶发的“疫情”只是更加凸显了这种“困境”。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革新带来了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导致中小企业原来在流通中介、交易服务、信息收集等领域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受到挑战,企业经营价值被不断削弱,很多中小企业靠“本地服务”的成本和效率优势苦苦支撑。所以,中小企业走上“自救”和“革新”之路是历史的必然,“疫情”只是催化剂,它加速了中小企业改革的步伐。

中小企业的“自救之路”

“疫情”让原本处在困境中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中小企业要“解困”,就要扬长避短,去弊存利,果断摒弃传统必须坚持的“独立经营主体”,加入“共赢生态”创造“独立价值”;同时,主动拥抱变革,进行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

首先,转变发展模式和定位,由“独立竞争”向“协同共赢”转变。

我国的中小企业主大多有“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精神追求,企业经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产供销一体化,人财物自给自足。这种理念在数字经济时代,和“小农经济”无异。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发展模式要从独立竞争模式向协同共赢模式转变。学会做减法,有放弃并有专注,主动融入到优质的产业生态中,在资源整合、产品开发、供应链、信用提供等方面主动对接相关的产业平台,积极协同行业内外的合作伙伴,以更专业的视角、更全心的服务,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实现价值共生,实现企业和合作伙伴的双赢。

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只要做足专业内的服务优势和创新优势,就能降低经营风险,迎来发展契机。

其次,要拥抱技术创新,实现线上化、数字化。

高效协同需要统一的技术基础。当你的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已经处于信息文明时代,而你还在农耕时期自给自足,这就不存在协同的基础,落后者必然被淘汰。

这次“疫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一个被延长的春节假期中,人们基本都是通过在线方式获取信息、实现交流,并解决生活问题,线上模式的价值不言而喻。而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帮助政府抗击疫情方面,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总之,整个社会的能量被数字化激发起来并进行管理,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数字化必然成为未来整个社会运营的基础设施,企业需要通过切实的行动,让自己成为一家拥有数字化技术的主体,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组织运行模式,都应该往数字化方向发展。

第三,变革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实现现代化、信息化改革。

要实现高效协同,除了技术,“管理”也必不可少。变革管理模式,必须提升管理者的领导力和从业者的服务效率。疫情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是对组织管理能力的巨大考验,在本次战“疫”中,我们既看到呆板的管理思维阻碍了工作进展,更看到了卓越的领导力带来了高效和成果。

企业管理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只有摒弃封闭、僵化的组织状态,训练管理者的“领导力”,才能冲破束缚、克服障碍,从容应对变化。

第四,培养员工的协同工作意识和协同工作能力。

“疫情”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工作方式,让在线协同办公成了热搜。协同工作方式可以明显降低企业的办公成本,工作任务也更加明晰,信息更加透明、对称,同时,能有效的避免繁琐的沟通流程。通过智能协同,能让企业动态的应对变化,更高效的创造价值。

更为关键的是,在一个价值生态中,只有具备协同作战的组织能力和协同作战的服务能力,才能体现自身在组织生态中的价值。

依托产业互联网平台,是中小企业“脱困”的最佳选项

中小企业要“脱困”,为什么要依托产业互联网平台?

产业互联网平台往往能运用先进的it技术,高效满足行业内关联中小企业的管理需求,并且通过平台力量构建出一套以行业为单位的完善的制度流程,形成行业内的生态系统。它将复杂的流程、制度及资源,通过高科技的平台手段,进行整合与优化,最终“赋能”中小企业达成生产目标、实现企业价值。只有真正实现“赋能”,产业互联网平台才能成为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外部力量。

在“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小企业更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外部支持,主动拥抱互联网,参与到正在崛起的toB模式中,转变观念,摒弃“小而全”,顺应专业分工,加快组织变革,实现数字化发展,在产业互联网大潮中寻求自己的“诺亚方舟”,这样才能乘风破浪。

碳银互联网科技,为清洁能源服务领域的中小企业赋能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