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前瞻丨压力与活力并存 新经济催生新机会
时间:2020-01-01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网字号:T  T

新年新气象,中国证券市场迎来了2020年。

随着对外开放进程逐步加深,新的一年,我国经济与政策的核心逻辑是什么,资产配置又有哪些新的亮点值得关注……证券时报推出“2020前瞻”系列专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机构高管、基金经理等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智慧,期盼能帮助投资者廓清迷雾,辨明方向。

稳中求进仍是主基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陈道富

2020年有可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微观主体经营困难。经济内在的供需力量较弱,仍将受中美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影响。金融体系受信用债违约、不良资产上升和中小银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的影响,在资产管理新规过渡期结束时点,存在行为更加谨慎和被动紧缩的可能。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加大,房地产调控面临巨大挑战。微观主体经营困难仍然较多,资金紧张状况仍可能持续。经济面临困难后的方向选择,金融资产走势与经济变化可能出现较大偏离。

“稳中求进”仍是2020年经济政策的主基调,更加强调“稳”。当前经济形势下,刺激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货币政策的作用,是为改革、积极财政和其他政策提供良好环境,帮助微观主体“熬过”困难期。货币政策宜“守”不宜“攻”,需要从传统传导渠道中解脱出来,从理顺企业流动资金流转入手,帮助企业渡过难关。2020年经济逆周期调节要发挥好财政和国企的作用。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不计入赤字的各种安排,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好具有战略性和跨周期作用的国有企业作用,在降低物流、能源、资金等要素价格方面发挥独特作用,约束地方政府、国企在应收账款等财务方面的行为。改革是治本之策,但也需支付必要成本,损耗一定的社会资本,关键是要响应市场的真正诉求,形成真实的良性沟通,稳定信心,凝聚信任,处理好理想和现实间的关系。

2020:改革出动力

兴业银行、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

2020年,我国经济与政策的核心逻辑将是在稳增长和稳杠杆之间求得平衡。从眼下情况看,2020年实现“双稳”并不容易。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基于此,2020年至少有五个方面的改革政策值得期待。

一是要提高项目资本金使用效率。需通过市场化改革,使项目具有覆盖本息的收益。

二是高度重视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2019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表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不仅对提高经济效率非常关键,还在确保还本付息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

三是大力拓宽股权融资。股权融资既包括未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也包括一级市场,还包括二级市场。目前这三个环节都有重大改革措施正在推出,比如对私募股权基金税收的减免、股票发行的注册制改革和再融资制度改革,严格退市制度和吸引长期资金入市。

四是让“入世”红利重现。未来可以期待的,一是在制成品上我国关税总水平的进一步下降,二是加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力度。《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5个成员国宣布结束全部文本谈判则可能成为一个率先落地的样本。

五是完善企业违约破产制度。目前,单从债券市场看,在已有60多家企业、超过1000多亿的债券发生违约后,违约处置仍处于“一事一议”的“非标”状态,这使得市场主体在投资上更倾向于完全规避可能存在违约风险的债券,导致经济出现“局部信用紧缩”难以纾解的痉挛状态。2020年可能在企业债务违约处理的规范化、透明化上取得进展。

更彻底的改革举措值得期待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

刚刚过去的2019年,可能一些企业或企业家情绪相对低迷。但如果我们透过更长的时间维度、用理性的方式判断中国经济,或许会有不同的解读。

我国目前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门类,虽然在一些关键零部件或技术上还无法形成“闭环”,民用航空、飞机发动机、集成电路等需要大力发展,但大国工业还有广阔空间。

同时,“再工业化”、“新基建”带动产业升级。中国经济的“再工业化”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之密切相连的是新基建。围绕“再工业化”的“新基建”,一方面涉及跟产业变革、产业互联网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如5G基站、云计算设备等;另一方面也涉及与民生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比如旧城改造、租赁住房、城市公共设施投资等。这些领域不仅投资规模可观,还将积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吸引民营资本投入。

更彻底的改革举措也值得期待。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我认为更彻底的改革举措至少应包括这些方面,即:将国家战略和市场进行更有效的结合,坚定不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市场化的力量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其中,并充当变革的主力;政府转变职能,改变行为模式,消除所有制歧视,建立真正的竞争中性原则;在金融、劳动力、土地、数字资产等领域,大力推进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大研发力度,增加基础科学研究投入,提升研发效率;持续推进减税降费、鼓励创业创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