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简评:中美贸易摩擦下外贸企业系列调研之二-浙江篇
时间:2019-06-12 00:00:00来自:字号:T  T

我们在浙江一共调研了8家外贸企业,涉及医药、化工、家具、纺织、机械和公用事业等行业。企业出口占比多在50%以上,但贸易集中度并不高,出口国家遍布美国、欧洲、亚洲、南美和非洲多地。

整体来看,自去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来,企业盈利确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先进技术、市场多元等优势都增加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产品已经在加征关税清单中的企业利润有小幅下滑,最大的影响在于不确定性。去年9月24日起,包括箱包、家具和灯具在内的2000亿美元商品被加征10%关税,我们调研的某家具企业即位于名单之内,但由于去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贬值了6%左右,实际影响并不显著。今年5月加征关税税率提高至25%后,企业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不确定性:某主要进口商提出仅愿意承担一半的额外关税,但这超出了企业盈利能承受的范围,目前双方尚未达成一致协议,可能影响今年的生产和交货进度。但企业同时也表示,今年将加大对欧洲等国的出口力度,提前对冲对美出口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调研的企业产品更多可能集中在剩余的3000多亿美元商品清单中,部分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企业订单已经有所下降;但拥有领先技术的企业前景则相对乐观。医药、化工、纺织等产品均属于剩余的3000多亿美元商品清单。如果贸易摩擦继续升级,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的企业将无力承担额外关税,只能收缩产量。例如一家纺织企业表示,尽管现在尚未加征关税,但已有美国进口商担心后续风险减少了订单,同比下降幅度在20%左右;如果后续继续加税,订单可能会进一步萎缩。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一些积极信号,例如两家化工企业均表示产品技术水平在行业相对领先,即便加征关税范围再扩大,进口商将承担绝大部分关税。

除了加征关税对出口的直接影响,潜在的就业问题值得关注。家具、纺织等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且招工往往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灵活性,固定雇员一般只占到企业全部雇员的50-60%,其余大多为临时就业。当订单下降时,企业可能会大幅减少临时用工的需求,给相关地区的就业带来冲击。

面对当下外需不确定性上升的环境,调研企业大多选择“苦练内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强技术优势,同时大力开发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往海外转移产能的企业并不多。企业表示,近十年间,已经有相当大部分的较低端产业链转移至东南亚等国,留在国内的工厂往往有一定技术含量、或需要高端人才而难以转移;此外,东南亚等国仍有配套设施不足、劳动和管理效率较低等问题。因此,绝大部分企业均表示将持续研发新技术新工艺以降低成本,同时采取收购兼并国内公司、将现有产品建立品牌等方法实现“出口转内销”。

整体来看,浙江调研企业的出口集中度并不高,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在应对贸易摩擦上有一些腾挪空间。短期出口下降的压力虽然存在,但也倒逼企业加快上下游整合和研发工艺的进度;长远来看,外需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加速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转型。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