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规模和利弊
时间:2019-05-29 00:00:00来自:字号:T  T

导读:从2012年开始的金融自由化,到2016年开始的金融去杠杆,近年金融监管可谓大开大合,影子银行大起大落,对货币创造和经济金融形势影响巨大。影子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是什么?到底创造了多少货币?2017年以来表外融资大幅萎缩,影子银行受到严监管,是宽货币到宽信用传导不畅的原因吗?

摘要:

目前中国货币创造渠道包括三个层次:1)央行投放基础货币;2)商业银行传统表内贷款/外汇/债券货币创造;3)影子银行货币创造。银行把受监管较多、资本消耗较高的贷款资产转变为受监管较少、资本消耗较低的资产或表外资产,进行货币创造,形成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功能强大。影子银行作为传统银行的替代和补充,在运行机制上具备信用创造的功能,但资金来源和运用也受限较多。

影子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同业负债、表外理财、权益资金,运用于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民企和小微企业等。中国是间接融资体系为主的国家,这就导致影子银行是信贷主导模式,成为传统金融的补充。受金融抑制和监管影响,资金主要投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民企和小微企业、“两高一剩”等领域。影子银行规模与流动性、监管政策密切相关,当流动性宽松、表内信贷收紧时,则该类平台积极寻求影子银行支持,若影子银行监管同时收紧,则该类平台大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影子银行规模波动向上,2017年为关键转折点,理财产品对接的银行表外、非银投资为主流模式。自上而下看,参考央行孙国峰法,2018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约37万亿元,较2016年峰值43万亿元大幅下滑;自下而上来看,监管重点变化,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渠道也在不断变化。根据穆迪测算,2018年底中国影子银行61.3万亿元,较2017年下降4.3万亿元,但由于分项加总存在交叉重叠,故规模存在高估。其中,理财资金对接的银行表外、非银投资和委托贷款为当前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主流模式。

影子银行货币创造机制与传统银行相似,主要通过银银同业、非银同业、非银投资和表外理财四种渠道,目前银行同业和非银投资是核心。银银同业渠道将本应记于贷款的科目记在同业资产科目下,实现信用创造;非银同业渠道将计入同业科目的资金通过非银机构投向实体部门;非银投资渠道借助银信/证/基/保/资通道,将投资资产项下资金投向实体部门;表外理财并不会创造存款使表内货币增加,但资产出表会释放准备金,为货币创造提供新的空间。

客观看待影子银行发展的利弊。影子银行削弱了货币政策效果、拉长了信用中介链条,降低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但是也要看到,影子银行发展客观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贵问题,完善了信贷市场发展。未来,在守住金融系统风险时,加强监管和制度约束,引导影子银行向合规、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风险提示:影子银行萎缩超预期。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