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资本约束”需从源头上综合发力
时间:2019-03-02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央行在最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说,下一阶段,央行将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强化逆周期调节,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度,在多目标中实现综合平衡。无疑,逆周期调控是未来货币政策的主导价值取向,其调控方式将在多样性中体现灵活性,在复合性中体现精准性,在协调性中体现重点性,在平衡性中体现突破性,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成为常态。显然,解决资金“脱实向虚”问题,是根本目的和本质要求。而解决资金“脱实向虚”问题,笔者认为,还需在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畅通路径手段环节上多下工夫,在强化市场不同层次、不同主体的“资本约束”上做实事。

“资本约束”是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石,也是市场资金有序有效流动的基石,具有对市场不同主体风险补偿能力和杠杆扩张水平的双重管控作用。对任何企业而言,资本规模大小直接决定其商业模式选择的风险偏好、风险自我补偿能力的强弱,而资本质量的高低则整体影响其获取债务资源、放大债权资产的速度。这么看来,货币流通环节不通畅、出现程度不同的淤积、难以流进实体企业只是表象,追根溯源,与市场不同层次和主体的“资本约束”不够甚至失守、失序,直接和间接相关。

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资本约束”的不够,会使市场风险补偿和债务杠杆管控双向失控和失序,并积累和加剧与资本承载能力的不匹配、不协调,形成市场过度金融化与金融贫瘠化并存以及交织的困局。这种困局,必然异化资金流动的渠道和路径。深入分析,“资本约束”的不够,由于是在一个过程中积累完成的,其对资金“脱实向虚”的影响也必然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初期,无论金融机构还是实体企业,因“资本约束”的失序并不明显,资金“脱实向虚”仅体现在结构性矛盾的层次、程度和阶段上,表现为不平衡和不充分。而随着“资本约束”失序的加重和加深,加上经济进入调整周期,在实体企业风险补偿能力变化外推力和金融机构资产自我扩张内聚力的共同影响下,资金“脱实向虚”就会发生整体性、内生性冲突,甚至形成流动过程中的“鸿沟”。

资金难以流进实体企业,从表象上看,是渠道路径和传导机制问题,从本质上看,则是结构构成和层次关系问题,即“资本约束”不够。这个问题如不重视或解决,从货币源头端(央行)流出的货币再多,也难以流进实体企业,即便因为特殊阶段、特别要求和特定方式,解决专门对象的资金困难问题,也不可能具有持续性。因为,没有或缺乏“资本约束”的任何商业模式或盈利模式都无法持续,以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为主导形成的货币流通路径、方式和手段,怎么可能持续呢?

强化“资本约束”,需从源头、过程和结果上统筹平衡、综合发力。

从源头上说,需要重点完善和严格“资本约束”的制度性。市场监管部门要依据制度管理形成对市场“资本约束”的新格局和新权威。比如,对新成立的实体企业,从不同业态的资本占用和风险补偿实际出发,提出差异化资本注册要求,对吻合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领域和对象,规定鼓励性“资本约束”条件。在此过程中,以“透明+严处”方式,规范实收资本的管理,经济性协调与注册资本的关系。对已有的实体企业,则从与制度规定对标对表上全面梳理,在确保资本比率、债务杠杆、资产损失和资产总量核算真实的基础上,做好资本补充,对于“僵尸企业”则坚决市场化除清,保证从前提和基础上的市场资本构成的干净和真实。

从过程上说,这需要重点矫正和增强“资本约束”的动态性。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是“资本约束”的主体,而且要在动态过程中完成。无论实体企业还是金融机构,因为经营中的风险是持续存在或发生的,所以其“资本约束”必须持续推进或自觉适应。实体企业的资本约束则应更多体现在资本内容的过程优化上,避免以实体产业业态的多样性,过程性抽逃资本或弱化资本约束,避免对明显损失的资本以债务填充方式过程性腾挪,避免采用变异(不真实)资本过程性替代活性资本。金融机构的资本约束要更多体现在资本属性的过程清晰上,避免通过模糊资本边界膨胀债务杠杆,形成假象资本过程中的资产泡沫,避免通过规避资本化资产管理规定,形成资产在市场中间环节的大量“空转”和无效“虚转”。

从结果上说,要重点解决和突破的是资本约束的功效性。“资本约束”的根本目的是解决资金向实体企业合理和经济流动。这既是对金融生态功效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对经济生态功效性的过程要求。毕竟,社会财富的保值增值最终都要从实体企业的市场活动中体现出来。离开了这一点,财富价值的功效性就没有意义。因此,市场不同主体“资本约束”的落脚点要围绕放大这一“功效性”来推进,从有利于畅通资金向实体企业流动渠道和路径上,完善“资本约束”的方式、流程和内容,提升和增强“资本约束”的客观性、精准性和适应性,调整和解决“资本约束”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难题。

(作者系原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起草专家之一、资深财经评论人)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