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言走笔】
阳光行政不依赖于高科技,也不需要花拳绣腿,哪怕是一张纸、一块石头,也能发挥出阳光行政的效力。
春节假日期间,得闲去江西鄱阳湖口的石钟山一逛。在观音阁下读到一道清朝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八月所立的石碑,从这块石碑的碑文中,得以一窥皇权时代的中国在开展阳光行政上的强有力作为。
石钟山是湘军与太平军开展洞庭湖水战的主战场。这次大战中,石钟山千年文物胜迹尽数摧毁,湘军大量将士也阵亡,湘军水师主帅彭玉麟因此在兵燹之后的石钟山上修建湘军将士纪念设施——旌忠祠,为此特地将旌忠祠建筑四至、财务情况、祠庙管理规定以及相应惩戒措施刊石刻铭公之于众,以防不法百姓“恃强占越”、“不法胥役借端诈索僧人”、不法僧人“荒废香火”等弊端,甚至连如何防范过往游客到祠庙参观在墙壁上东涂西抹都进行了详细规定。
按照著名政治学者马克斯·韦伯的理论,“官僚体制的行政管理按其倾向总是一种排斥公众的行政管理。官僚体制只要有可能,就向批评界隐藏它的知识和行为。”从古到今,如何消除腐败赖以产生的黑箱环境,增加了腐败暴露的风险,从而加大腐败的成本,改变腐败的成本与收益比,一直考验着古今中外各种政权的行政治理水平。
从这块石碑来看,促使政府运作透明化,并不是一桩新鲜事物,早在清朝晚期,我们国家有的地方已经做得相当成熟。
从这块碑文中,我们可以借鉴到如下几条经验:
一、没有政治良知,就没有阳光行政。这块碑记的立碑者是湘军水师主帅彭玉麟,阵亡将士绝大多数是他的湖南同乡,战死异乡,帮他们收敛尸骨,可以说已经仁至义尽。但彭还专门建立祠庙进行春秋祭祀,正是因为担心这些葬身异乡的同乡将士阵亡后得不到善待,同时也担心随着时间推移他们这些湘军将帅的政治影响力消失后无人照顾这个亡魂,才促使他将一应善后措施刊刻出来,这是他身上强烈的政治良知使然。
二、没有责任追究制度,阳光行政就失去了意义。“阳光行政”的意义,就在于明赏罚从而扬善抑恶。从这块碑文中可以看出,这块碑文所刊刻的惩罚措施,主要针对四类人:一是地方基层政府人员,二是本地老百姓,三是祠庙的管理者,四是游客以及客商。对于每一类人可能会做出不利于祠庙管理的行为进行了预防,并逐一详细规定了对应的惩戒措施。
三、有效的知情渠道,才是有效的阳光行政。从这块碑记中可以看到,当时清朝政府已经充分做到了利益相关方的充分知情。一是将相应文件档案存放在湖口县衙备档,另外还将一份誊录保存在石钟山旌忠祠内;除此之外,还特地刊刻成石碑,置于人来人往的庙宇前面,做到了地方政府、祠庙管理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的充分知晓。从这件案例来看,阳光行政不依赖于高科技,也不需要花拳绣腿,哪怕是一张纸、一块石头,也能发挥出阳光行政的效力。
反观今日,为何一百余年之后的现代中国,我们在拥抱“阳光行政”上一直面临重重阻拦,政务公开的窗口和信息量不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得不到尊重,也许应该从某些领导的政治良知、责任追究制度以及有效的知情渠道等三个方面予以好好反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