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对人们赚钱的解释就很好,人们想赚钱的时候,虽然是出于私利,可是客观上满足了他人利益。
近日看到一篇朋友圈文章,解释一只猫为啥会在主人回来后围着主人喵喵叫,并不是要吃的,在猫的世界里,出去打猎有可能回不来了,猫围着主人叫,意思是主人啊你回来了啊没死掉太好了。
这个解释多好,一下子显得情义十足,尽管猫可能不这样想。
迪士尼重新解读了猫和老鼠的关系,创作了经久不衰的卡通,任何时代的孩子们打开视频都会被吸引。猫和老鼠从来没有这样的关系,但不妨碍我们内心为他们勾勒出新的情感。
亚当·斯密对人们赚钱的解释就很好,人们想赚钱的时候,虽然是出于私利,可是客观上满足了他人利益。
如果到很偏僻的地方去旅行,就对这句话体会深切,山顶的矿泉水虽然贵一点,但完全值得,总比自己携带,或者没有要好,偏远地区找到公交运营者,会心怀感激,否则成本更高,找到饭馆,找到旅馆,都让人内心庆幸,买卖双方是互相帮助的关系。
中国人有句话叫“无商不奸”,看商人带着防备心理,觉得都是自私可恶的混蛋,自己压力也很大,商人心里也不爽。雇佣关系也是这样,假若总是强调有人赚钱是压榨别人劳动,那么劳动的人干着没劲儿,企业主也有压力,双方就成了对立关系。改革开放之后,很多个体老板生意做好了,不敢雇工,就是害怕成为吸工人血的资本家。
雇人劳动是为了赚钱,从事劳动也是为了赚钱,没有谁更高尚,如果换一种想法,劳动岗位对双方都有理,劳动者赚到了钱,老板也完成了自己的计划。用这种方法去理解,劳动岗位并不是企业主恩赐,性价比不行就换地方,企业主也没必要为劳动者负责一生,对劳动者不满意也可以裁撤,双方就会更加平常心。
中国传统认为农民小手工者创造财富,商人消耗财富,这是抽象能力不强,只相信看得到的东西,商人提供的是服务,表面上看不到,看不到就认为没有价值,不鼓励商人,就导致商业或者其他方式谋利的行为一直被压制。假若我们的祖先当初就看到这一层,老百姓过的会更好一点。
对一个事件的重新解读,可以让整个世界天翻地覆,比如欧洲中世纪,人们相信基督教教义中说的人带着原罪来到世间,基督就是为人类赎罪而死,这让人们活得很沉重,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后来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人本身很重要,人类可以过更好的有理性的生活,人类未来一片光明,人如果努力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并不违背上帝教诲,甚至说正符合上帝创造人时的宗旨。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人类生活就容易多了。
我们今天很熟悉的男女平等、人人平等这些理念,其实没普及多少年,鲁迅让阿Q的腿看到官员就不由自主弯了下去,应该是此前数千年的常态,少数读书人和官员统治这个国家,剩下的多数人是被统治者。人们现在已经习惯平等,或者社会地位上有各种差异,但已习惯人格意义上的平等。传统社会女人没有地位,等到共产党时代,才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多少妇女由此解放,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这都是伟大的进步。
可以想象,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刚被提出来的时候,在社会上会遭遇多少抗拒,特别是解放奴隶在美国还引起国家分裂和一场内战。但只要多数人接受,就可以消解原来的传统势力,等到人们接受,所有风气为之一变,有多少人为之受益。这就是重新建构的伟大作用。
我经常提示自己和孩子,一定要好好吃饭,一定要善待所用物品,他们被生产出来的使命就是好好被吃掉,好好的使用下去,如果被浪费掉,那就是对他们不尊重,他们自己的使命都没有完成。在这里我重新塑造了粮食、物品和人的关系,他们有了人格意义,赋予新的价值,会让他们看起来更好吃更有意义。
这种理念深入人心后,一定会减少粮食浪费,减少物品消耗,减少这片土地的消耗和环境压力。
所以,解读引导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多向积极一面引导,只要影响的人足够多,甚至连痼疾也会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