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要深化减税降费,发改委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央行要为实体经济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1月15日,三部委联手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
新年伊始,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向市场吹来“暖风”,让这个冬天变得不太冷。
投资、消费和出口乃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当前时期,投资的作用更应该适时地发挥出来,而这也恰恰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相一致,即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最近一段时期,国家发改委密集批复一批投资项目,仅2018年12月就批复了上海、杭州、济南、重庆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还有西安至延安铁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城际铁路等投资项目。这无疑为当前经济吹来了一阵“暖风”。
在此次国家提振经济的举措中,笔者还捕捉到了几点“新意”。首先是“补短板”。正如连维良所说,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重在形成精准投资、有效投资,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在投资重点上突出“补短板”,在项目选择上突出“纳入规划的项目”,在投资决策上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此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下一步将把补短板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切实增加有效投资。今年有效投资的重点方向是:易地扶贫搬迁、保障性安居工程、“三农”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此外,要扎实推进“十三五”165项重大项目实施,近期国家发改委已经审批、核准、备案了一批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补短板项目,即将开工。
显然,这与此前传统基建投资有较大不同:未来的投资需求将转向中西部地区的“补短板”;新型基建投资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在投资能源、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水利等项目的基础上,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设施投资将主要发挥“补短板”效应。
其次是防风险。连维良在讲话中明确提到了,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方面,要深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的扩量提质,有效解决债转股项目落地难问题,加大对在建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保障。众所周知,债转股对缓解承担国家重点项目的企业的债务“包袱”有十分明显的作用。通过债转股,相关企业不再受困于高额债务,负担减轻;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也趋于健康,便于继续获得融资,从而促使其尽早达产达效,实现产业升级。从银行的角度来看,这有利于银行盘活不良资产,提升银行的信用地位;同时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企业管理,促使企业重组,改变单一的国有资本,增加国有资本的活性。进一步的,它能有效避免相关企业“债台高筑”而产生的风险,使投资更好地发挥拉动经济的作用,并有利于社会资源更加优化配置。
第三是市场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不可忽视,而此番拉动经济的过程中,也充分强调了这一点。正如此前宁吉喆指出,将进一步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进一步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进度,并提前下达一批投资,进一步吸引和扩大社会资本投入国家重点项目的领域和规模。可见,社会资本的力量已不容小觑。
这与日前连维良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的讲话一脉相承,他表示,国企改革和民企发展是国家发改委2019年改革举措的两大专注点。连维良透露,2019年将加大国企混改力度,加快推出第四批、100家以上混改试点。支持民企方面,则围绕减轻负担、公平竞争、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将社会资本引入国家重点投资领域,引入传统国有企业,逐步淡化所有制,使得社会资本的管理效率、竞争意识在项目和企业中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将国有资本的信用地位、竞争优势作为保障,两厢配合,使得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和有效率。可以预见的未来,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有望不再区分所有制,由国企控制的领域也应向民企和外资开放,是社会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