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有余】
政府是经济危机关口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长久以来都相信一个观点,经济不应该过多干预,而应该尊重其规律,如果来了经济危机,那么就让危机来,等过去之后,整个经济体会更健康,更有活力。
有一个例子深入人心,那就是原始森林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着火,人类为了防止损失会拼命扑灭,但是这些大火如果没有被扑灭,那么在火灾之后会重新长出森林,比原来还更好,说是大火本来就是自然界的现象,还能消灭病虫灾害,灰烬让土地更肥沃。
森林是一个有机体,火灾就是森林自我调节的一部分,人类的干预让调节紊乱,损失会更大。
这种理论倒是让人想起医生对小孩儿生病特别是发烧的指导意见,不要乱吃药,烧到38.5度就退烧,可以让孩子增加抵抗力,在和疾病对抗中增强免疫力。
想一想,说的还真的很有道理,问题是,不用去看医生,是在常规疾病的情况下可以扛,如果是大病,还是要赶紧吃药打针才是。
经济体也会生病,如果是几家公司遇到问题,或者某些产品销售不畅,那可以自我调节,但如果遭遇到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债务危机、股市危机,这时候再去靠自我调节,就显得很书卷气。
美国1929年遭遇经济危机,并蔓延到全球,导致胡佛下台,罗斯福上台推行新政。其实胡佛时代就出台了反萧条政策,也提倡国家干预经济,比如农业上建立联邦农业局,成立谷类稳定公司,提高农产品价格,金融方面成立金融复兴公司,扩大信贷并降低公司所得税,给资本家以财政援助。但是胡佛的政策没有罗斯福直接,经过大萧条的折磨,美国上下改变态度,让罗斯福有了施政基础。
两人不约而同地要干预经济,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政策后来被称作凯恩斯主义。凯恩斯1936年才发表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主义才被人所知,也让奥地利学派长久以来难以舒心。
人们现在提到大萧条,就是特指1929年那次经济危机,此后全球经济规模、人口更多,但再也没有出现那种规模的经济危机,是因为人们对危机的了解更深,政府会更快拿出应对方案,再也不用遮遮掩掩。
为什么现在面对危机,所有国家都采取干预措施?很简单,一方面是承受不起,另一方面是没有更好的办法。
和雅典人长期对抗并取胜的斯巴达人的确显得很硬汉,可是抛弃弱小,从小锻炼自己如同一个机器,成为可以生存下来的强者,现在看来也不足取,这意味着太多牺牲。尽管经济体会自我痊愈,可是成本太高了,而且意味着有很多人会被牺牲,人们相信生病可以增加抗体,但对借助医生的力量治疗已经习以为常。自我痊愈看起来好像更为原生态,听起来更美好,可是即使一个隐匿山村的世外高人在遇到疾病时,更人道的做法,难道不是送医脱困?如果政府介入可以帮助快速走出困境,那么就不用那么长时间的苦熬和牺牲。人们都希望活得好,经济体活得好,个体才会好一点。
政府是经济危机关口的最后一道防线,经济危机会出现债务互相违约和消费不振,政府介入会注入信心,经济发展是个连锁反应,有了信心才能让机器稳定、重启。当然如果政府介入都无法,那只能出现更严重的危机了。
这并不是没有先例。南美洲的经济老生病,无论怎么样都没什么效果,总是陷入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双重打压之下,像是埋下了病灶,什么最坏就向着什么走,总也不见自我痊愈重现健康。人们总结了各种原因,包括对公共福利和平均财富的迷恋,另外,没有一个有说服力的政府,没有持久性政策也是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