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宋晓梧:别用旧动能发展新产业
时间:2018-10-15 00:00:00来自:腾讯财经字号:T  T

[摘要]要根据实际情况一城一策,发展新产业也不要一哄而起。

腾讯财经《灼见》特约作者宋晓梧(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一直是改革的重点。200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如今已过去十年时间。这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生是资源型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就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首要评价标准,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一定要进一步地促进就业。我们到德国、法国的一些资源枯竭型的地区调研,发现他们转型时第一重视的问题就是就业,而在我国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初期,大家都比较重视增强效率、上项目,就业问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其中就提到了稳就业,由此可见中央对就业问题的重视。

第二,社会保障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安全网络,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应该尽快实现全国统筹。在我国的一些老工业基地,抚养比一直都比较高,黑龙江现在是1.26个在职工人养一个退休人员。在这些老工业基地,一个工人年轻时做的贡献是只留给了本地的省份吗?实际上并不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资源由全国调拨,产生的成果也是贡献到全国。那为什么工人老了之后,养老就归地方调拨,不能形成全国统筹呢?

第三,生态文明是新旧动能转换必须确保的底线。无论如何转型,绿色的生态环境一定要保住。如果环境污染了,金山银山的项目也不能引进。在近几年去产能的过程当中,有一种企业是生态约束型产能过剩,这跟普遍意义上的投资消费失衡导致的过剩产能不一样。企业的产品能卖出去,但是当地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允许这类企业发展了,就只能提高环保标准,把达不到要求的产能去掉。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地方发展相对滞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结构过重。

比如大庆这个城市,一个大庆石油占了全市的产值比重的70%-80%,现在降到50%,还要进一步降。这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产业结构重、产业链短、集约化程度低,政企关系没有分很清楚,有些地方政企合一,有些地方就是政府办企业,以油创市等。所以这种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要根据实际情况一城一策,发展新产业也不要一哄而起。前一阶段很多资源型城市为了延长产业链,转型,风电、光电全都发展上了,最后风电、光电过剩比钢铁还严重。

第二,努力改造资源传统产业。发展新产业和改造老产业两个工作一样重要。当前市场上对新旧动能转换的理解有一些错误,他们把钢铁行业、纺织行业、造船行业变成了旧动能,把机器人、互联网认为是新动能,这个认识有偏差。我们有僵尸企业,但是没有僵尸行业。

第三、提升人力资本创新能力。我们从高速发展转型到高质量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力资本的提升。只有人力资本提升了,我们才能够在创新产业中,在新经济中开辟自己的一个领地,才能够在改造自然传统产业中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管理经营和技术能力。

最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如果我们出于拉动当地GDP的目的来发展新兴产业,主要靠投资拉动,靠政策洼地吸引,靠政府直接干预投资,甚至仍然采取层层分解下达投资指标、项目指标的行政手段,那实际是用旧动能发展新产业。

反之,如果以创新的理念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已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存量资产,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整合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并通过管理体制创新、科技体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投资营商环境改善,尽可能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传统产业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转型升级环境,则是以新动能推动老产业升级。

因此,无论是新兴产业培育还是传统产业升级,都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整理自作者在经济体制改革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层研讨会上的发言)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