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议有关部门研讨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在保证政府财政汲取能力的前提下,效仿港澳地区现金分享措施,向全体公民发放一定金额的消费纪念金。
腾讯财经《灼见》特约作者张鹏,吉林大学法学学士、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表明中国政府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内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从体制和机制层面越来越重视消费在拉动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第一位的意义和作用。同时,自上而下地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和机制,将从方向和趋势上更加有利于推动国内经济可持续增长以及向内需型经济转型,更好满足消费者品质生活需求。
从消费贡献率来看,近些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较快。2017年中国消费贡献率是58.8%,2018年上半年消费贡献率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个百分点。当然,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明显下降的,相对来说消费贡献率有一点虚高的成分,2018年下半年的消费贡献率还有可能更高。我们更希望看到,无论是消费贡献率还是消费规模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经济结构更为合理,经济质量不断提高。这也就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和预期,也就是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是一个长期、巨大的系统工程,居民消费偏好的改善和消费率的提升也会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短期不宜对政策及其效果寄望过高。
短期来看,对于刺激消费支出可能比较快、比较实的政策影响就是包括个人所得税改革在内的各种减税降费措施,会增加企业和居民等市场主体的被动收入,适度降低负债水平、改善投资和消费预期。相对而言,个人所得税改革对工薪阶层更看得见、摸得着一些,提高个税起征点10月1日就要实施了。如果减税降费都能够落到实处的话,势必会降低成本、激发活力、强化竞争、改善供给,提高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最终使经济重新回归到一个良性均衡的轨道,企业可以改善盈利,消费者可以提高福利,政府可以增加税收。
当然,研究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在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关系。在经济学大师凯恩斯看来,当收入增加时,人们只将收入中的较小比例部分用于消费支出,而将其较大比例用于储蓄,边际消费倾向存在着递减的规律。美国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消费率分布情况也显示出收入水平与消费偏好的负相关关系,1984年至2015年的数据均显示,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其消费支出与税后收入的比值越低,同时税后年收入大于15万美元的富裕家庭消费偏好更是明显偏低。
中国与美国后现代社会不同,中国仍长期处于现代化进程中,从器物、制度到人的现代化还远远没有完成,存在着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不足并存、从物质满足向精神满足过渡、消费总量空间依然巨大的特点,扩大实物消费、服务消费乃至精神消费具有坚实的需求侧基础,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依然会处于“双升”的通道。尽管一些所谓“消费降级”的现象反映了阶段性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问题或苗头,但在长期性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低欲望社会真正到来之前,应该重视边际消费能力下降的问题。
为什么大家普遍感到焦虑迷茫,不愿意花钱消费?可以想见还有很多整体性和个体性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富人有消费能力但边际消费能力受到制约,不太富裕的工薪阶层消费能力本已有限、边际消费能力更有限,这也表明阶段性边际消费能力下降的指标远远领先于长期性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指标。减税降费不是一抓就灵,但不抓真不行,不降低宏观税负的话边际消费能力可能就会长期趋势性下降了。为了进一步鼓励扩大消费、改善消费预期,建议有关部门研讨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在保证政府财政汲取能力的前提下,效仿港澳地区现金分享措施,向全体公民发放一定金额的消费纪念金。
回到股票投资上,即便是受到政策加持的大消费板块短期表现强劲,普通投资者切忌盲目乐观,反倒是需要更加谨慎,主要原因就在于除少数政策依赖型行业之外,大多数消费品行业有其自行发展的逻辑和格局,自上而下的总量性政策变化不会对产品特性和行业特征产生根本性影响。另外,从发达国家消费结构升级的路径来看,也并非所有消费品行业都长期受益于消费升级的逻辑,会有一直表现好的公司,也有短期表现好、长期表现差的公司,它们之间的分化短期很细微,长期来看则十分显著。成功的价值投资的核心在于长期聚焦行业和公司基本面,而非宏观和市场趋势,这在消费品投资上尤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