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住房公积金政策本周四晚再次大幅收紧。最新变动主要包括“认房又认贷”、“缴存额度与缴存年限挂钩”、“异地购房不能随意提取”等。
换句话说,如果22岁大学本科毕业,并在就职之后开始缴存公积金,正常情况下要贷满120万元额度需要缴存11年以上,也就是要到34岁左右——相当于政策上不鼓励年轻人在北京买房。
而这部分年轻人对应的又是“刚需”,也就是说,“坚决抑制房价上涨”不仅针对改善性需求,而且针对刚需。这是一个新的变化。
另外,不断收紧的政策让住房公积金从最初始的住房互助基金,越来越向全民税的方向演进;而且这个全民税是补贴少数有条件上车的人——考虑到能在北京即使买一条小房子,已经离贫困线非常之遥远,这相当于“劫贫济富”。
01
北京公积金政策之所以收紧,最直接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公积金账户的资金短缺。
这种短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2015年的这轮北京房价上涨乃至于翻倍,背后是大量公积金贷款的支持。
二是在2017年的公积金新规中,政府为了给企业减负,把公积金的缴纳额度从12%下调到5%,这也将大幅减少北京公积金的总体收入。
降低公积金缴纳比例,是政府给企业减负的行为——之前华为将缴存额度降至5%,还在网上引发热议。但其实政府更在意的是社保的紧缺,降低公积金很明显是为社保让路,明年起社保就归税务部门征收了,提前下调公积金额度相当于对冲。
除了账户紧缺等直接因素,北京公积金收紧更多可能还是释放出一种政策信号,就是楼市抑制政策将会继续收紧。北京楼市作为全国各省的“龙头”,颁布公积金新政不但响应了中央政治局“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政策基调,也给全国其他城市做出了示范效应。
为了遏制房价上涨,北京从之前的抑制改善性需求,已经发展到了精准打击。公积金贷款作为相对廉价的房贷,其使用者多为首次买房的年轻人,如果这个杠杆渠道被抽走之后,这些年轻人将会面对超过基准利率15%-20%的商业贷款,这将会使得他们买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买房需求被抑制的结果,就是租房的潜在需求不断上升,这也将会为北京房租的进一步上涨提供支撑。在北京买不起房的年轻人,恐怕大多数要回户籍所在地,或者省城买房了。
最后,既然使用公积金贷款的一般都是首套刚需,而他们买房恰恰是会进一步传导到改善性置换需求的基础。那么公积金贷款限制意味着购房成本增加,必然会带来名义房价的继续下调。北京公积金新政去杠杆,打压刚需,锁死流动的内核,估计不久即会蔓延至全国,那时候流动性将会成为衡量资产的首要标准。
02
在对年轻人购房越来越不友好的同时,北京住房公积金也越来越像税收:因为它并不能惠及大多数人。
大部分最底层的进城务工人员,恐怕永远都买不起北京的房子,但他们每月还要去缴住房公积金,而且要年满50岁或者55岁才能销户提取。工资略高、虽凑不出首付,但有能力去非省会的二、三线城市购房的,新政之下不可提取公积金。即使经济实力相对较好的外地人,卖掉本地的房子凑出北京首付,也是按照二套房待遇——认房认贷出去处理。
能够满足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的人,只占到少数。
《全国住房公积金2017年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达到124845.12亿元,缴存余额51620.74亿元。5万多亿的资金趴在账户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提取,而且是为了补贴房地产行业。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废除掉住房公积金制度呢?
我之前曾中讲过,当年设立公积金制度初衷是为了“把住宅行业做成支柱行业”,那么在这个政策目标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在房地产行业从当初对经济的正向作用逐渐出现负面效用的情况下,在当下“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政策取向下,为什么不让这个制度寿终就寝呢?
取消公积金制度,一是给调控政策继续打补丁,响应了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中央精神;二是相当于变相为中小企业减税,也为社保归税务部门征收新政提供对冲;三是个人手里的钱更多了,也可以对当下萎靡的消费数据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如果将公积金制度进一步收紧、而不是废除掉,在响应中央精神的同时,对企业减负和个人消费无法起到任何作用;而且还变现加大的这个制度的扭曲,相当于让大部分人的税收只为小部分人来服务,这对大部分外来打工者是相当不公平的。
如果把这5万亿余额返还用于消费,并转化成民众内需,不但有利于消费、也可以让政府从中获得更多税收,何乐而不为?